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诗句大意为:

师云:“善知识,我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译文:
大师开示众僧道:“善知识们,我的这个法门,是以定和慧为根本宗旨。但大家不要迷惑,说定和慧是有区别的。定和慧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定是智慧的表现,而智慧也是定的作用。当智慧生起的时候,禅定也就存在;同样地,当禅定时,智慧也存在于其中。如果能认识到这个道理,那就意味着定和慧是融为一体的学问。”

注释:

  1. 关键词:定(定慧一体)
  2. 解释:定是慧的体现形式,慧是定的运用结果。
  3. 关键词:慧(慧是定的应用)
  4. 解释:慧是智慧的表现,而这种智慧又来源于定的修炼。
  5. 关键词:本
  6. 解释:本体,指事物的原始形态或基本性质。
  7. 关键词:用
  8. 解释:作用,指事物发挥的功能或效力。
  9. 关键词:迷
  10. 解释:迷惑、误解。

赏析:
这首诗是禅宗祖师惠能教导弟子如何领悟佛教教义的核心——定慧。诗中通过对比强调了“定”与“慧”不可分割的关系,表达了修行者应当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非分开对待。这种观点有助于修行者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统一,进而实现真正的解脱和觉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