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这首诗是《六祖坛经·行由·第九节》的翻译。下面是逐句释义和注释:

  1.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 慧能(即后来的禅宗六祖)告别了师父以后,踏上了南行的旅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到达了大庾岭,这时有几百个追随者跟随其后,他们想要抢夺慧能的衣钵。
  1.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 这位僧人名叫陈惠明,他的俗家姓氏,以及他的名字,可以推断出他原本是一个官员或者有身份的人。他曾经担任过四品将军这样的高位,性格粗犷而且好学,在众多弟子中率先追随慧能。
  1.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 慧能将衣钵扔到石头上,并说:“这件衣服象征着信念,你们还能争抢吗?”然后他就躲进了草丛中。
  1.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 陈惠明追上去,但无法移动那件衣物,就呼唤慧能说:“行者行者,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拿衣钵的。”
  1. 慧能遂出,盘坐石上。
  • 慧能随后出来了,坐在石头上。
  1.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 陈惠明行礼请求慧能为他讲述佛法。
  1. 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 慧能回答说:“你既然是为了佛法而来的,就应该摒除所有的杂念,不要有任何的分别心。我来为你讲解佛法。”
  1. 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 经过一番对话之后,陈惠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过了很长时间后,慧能问他:“不思善也不思恶,当你处在这种心境的时候,哪个是你本来的面目呢?”
  1. 惠明言下大悟。
  • 陈惠明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终于大悟,明白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1.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 陈惠明再次询问:“刚才那些秘密的语言之外,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秘密意义呢?”
  1. 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 慧能回答:“我所告诉给你的东西就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并不需要任何复杂的理解。如果你能回到自己内心的本源去看,那么这些秘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
  1.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 陈惠明意识到,虽然他之前一直在黄梅寺学习,但是他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真实面目。现在通过这个启示,他感到像是喝到了水一样,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冷暖,知道现在的慧能就是他的导师。
  1. 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 慧能表示:“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和你一起回到黄梅寺去学习,并且要你好好地保护你自己。”
  1.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 陈惠明再次询问:“惠明接下来会去哪里呢?”
  1. 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 慧能回答说:“遇到袁州就停下来,遇到蒙山就住下来。”这里的“袁”和“蒙”很可能是指具体的地名。
  1. 明礼辞。
  • 陈惠明礼貌地告辞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陈惠明在慧能的指导下逐渐领悟佛法真谛的过程。慧能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对话,让陈惠明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和佛法的本质。诗中充满了禅宗的机锋和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师徒之间的默契和相互启发。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禅修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