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诗句

  1.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两天后,一个童子在碓坊经过。
  2. 唱诵其偈:这个童子唱诵了一首偈子。
  3. 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慧能一听就知道这首偈子并不是出自他的本性。
  4. 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虽然他没有得到传授,但他已经提前知道了偈子的大致意思。
  5.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于是慧能向童子询问这首诗是什么。
  6. 童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童子回答说他不知道这首诗的内容,但大师曾经说过,世上的生死大事很大,想要传授袈裟和法杖给门徒,让他们写诗看,如果有人能够领悟到其中的大义,就传授给他袈裟和法杖,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7. 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慧能说他也想要朗诵这首诗,以此作为来生的缘分。他在地上碓坊劳作已经有八个多月的时间,还没有走到寺庙前,希望这位师傅能带领他来到这首诗面前进行礼拜。
  8.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带领慧能来到这首诗面前进行礼拜。
  9. 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慧能说自己不识字,请求师傅为他朗读。
  10.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当时有一位名叫张日用的江州别驾也大声朗读起来。
  11. 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慧能听到后说道:“我也有一个偈子,希望你能为我抄写下来。”
  12.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别驾回答说你也是一首诗,这样的事情非常罕见。
  13. 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慧能告诉别驾说他想修习无上菩提,不能轻视初学者,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智慧,高僧有高僧的智慧。如果轻视别人,就会有无尽的罪过。
  14.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别驾说你可以朗读这首诗,我会为你抄写下来。如果你得到了佛法,首先要救度我这个师傅,不要忘记了我的话。
  15. 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慧能的偈子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写完这首诗后,所有的徒弟们都感到非常惊讶,没有不感叹的。他们相互之间说:“真奇怪啊!不能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为什么他有那么多的时间让别人变成肉身菩萨。”

译文

两天后,一个童子在碓坊经过时唱诵了一首偈子。慧能在听到这首诗之后立刻明白了这首诗并没有表达出他的本性。虽然他没有接受教授,但他提前就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于是,他询问那个童子这首诗的内容。童子告诉他这是一首祖师爷留下的偈子。

慧能说他也想要朗诵这首诗,以此来结下未来的缘分。他在地上碓坊劳作已经有八个多月的时间,还没有走到寺庙前,希望这位师傅能带领他来到这首诗面前进行礼拜。于是童子将慧能带到这首诗面前进行礼拜。

听完这首诗后,慧能立刻说道:“我不认识这些文字,请您帮我念一遍。”这时江州别驾张日用大声念起了这首诗。

慧能听完后说道:“我也有一个偈子,希望您能帮我抄写下来。”别驾回答说:“你也有一个偈子?这种事情非常罕见。”

慧能告诉别驾说他想修习无上菩提,不能轻视初学者。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智慧,高僧有高僧的智慧。如果轻视别人,就会有无尽的罪过。

别驾说你可以朗读这首诗,我会为你抄写下来。如果你得到了佛法,首先要救度我这个师傅,不要忘记了我的话。

慧能的偈子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写完这首诗后,所有的徒弟们都感到非常惊讶,没有不感叹的。他们相互之间说:“真奇怪啊!不能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为什么他有那么多的时间让别人变成肉身菩萨。”

注释

  • 《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的一部经典著作,由唐代僧人惠能所传述,是禅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之一。
  • “复两日”指的是过了两个白天。
  • “有童子于碓坊过”中的“碓坊”是一种用于研磨谷物的工具,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磨坊或谷物加工的地方。
  • “唱诵其偈”中的“诵”是诵读的意思。
  •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中的“神秀”可能是禅宗五祖之一的神秀禅师,而“无相偈”是他的一首诗。
  • “依此偈修”指的是依据这首诗修行。
  • “若有疾疫流行,家家都念此咒”中的“疾疫流行”是指瘟疫流行,而“家家都念此咒”是指每家每户都在念诵这首诗。
  • “若遇火灾白昼被烧”中的“白昼”是指白天,而“被烧”是指受到火灾的损害。
  • “若遇贼寇白昼劫夺”中的“白昼”同样是指白天。
  • “若逢百鬼夜中夺命”中的“百鬼夜中”是指夜晚的鬼怪。
  • “若遇诸恶百祸”中的“诸恶百祸”指的是许多的恶事和祸患。
  • “若得见性”,这里的“见性”是指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或者理解真理。
  • “则与一切众生同性”,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本质,那么他就和所有的众生具有同样的本性(佛性),也就是具有平等的智慧和觉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