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译文】身体如同菩提树,心灵如同明亮的镜子。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净,不要让尘埃落在心上。

【注释】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指觉悟的智慧。此处指佛教中修行悟道的境界。菩提树:佛教中用来比喻修行者,象征着修行人应像菩提树一样,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

明镜台:古代中国用镜子来照见自身面貌,以观其形貌。比喻人的内心,应当像镜子那样明亮,能够清晰地反映自己的真实面目。

勤拂拭:勤快地擦拭、打扫。形容对事物要经常清理、整理,保持干净整洁。

惹尘埃:招惹、招致尘埃。比喻人的思想或言行会招致不良后果或麻烦。

【赏析】这首诗是六祖坛经中的一节,讲述了神秀的故事。神秀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为了得到佛法,不惜放弃个人的尊严和面子。他认为自己与五祖有缘,只要呈上偈文,就能得到佛法。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得到五祖的认可,反而被认为是在自欺欺人。五祖认为,神秀的行为并不符合佛法的精神,因此他并没有接受神秀的偈文。

这首诗通过描述神秀的内心活动,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渴望和执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佛法的庇佑和指引。然而,他却忽略了佛法的本质——慈悲和智慧。他的这种盲目追求和执着,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含义深远。它不仅描绘了神秀的内心世界,还反映了佛教的修行理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并不是依靠个人的修行和努力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和领悟。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盲目追求名利的人,不要被他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