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这首诗是关于六祖坛经·行由·第六节的。它描述了六祖慧能如何通过观察和理解来引导门人进入佛教的核心教义——自性。以下是逐句翻译:
-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
- 慧能已经意识到神秀虽然开始学习但还未真正领悟佛教的核心。到了天亮时,他叫来了卢供奉,让他在南面的走廊墙壁上绘制一幅图象,然后突然显现出一首偈语。
- 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 卢供奉回答说:“我不需要画,我只是从远方赶来。”慧能告诉卢供奉:“经文说:所有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只要保留这首偈语并让人诵读,按照这个偈语修行,就能避免堕入地狱。按照这个偈语修行,将有很大的好处。”
-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 让弟子们点燃香料,恭敬地对待,并背诵这首诗,这样他们就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性了。
-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 弟子们背诵这首诗时都感到赞叹不已!
-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 在深夜时分,慧能召见了神秀,问道:“这首诗是你写的吗?”神秀回答:“确实是我写的,我不敢妄想获得祖师的地位,请求和尚您慈悲为怀,看看我有多少智慧。”
-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 慧能说:“你写这首诗时没有见到你的本性,只是停留在门外。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寻找无上菩提,那是找不到的。无上菩提需要你在言语中识别自己的本心,看到自己的本性,不受任何事物的干扰。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就是真实的。如果你能够这样认识,那么你就是无上菩提的本质。”
-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 你暂时离开几天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再写一首偈语给我看。如果你的偈语能够达到这个水平,我就传给你袈裟和衣钵。
这首诗展示了六祖慧能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教导来引导门人进入核心佛教教义——自性的。他强调了通过言语、行为和内心的觉察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