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
诗句: 1.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译文:这时大师见到来自各地的信徒们聚集在山上听法,于是他登上讲坛告诉大家:“各位朋友,这件事要从自己的本性中开始。无论何时
翻译 一日,韦刺史设宴为师庆祝。宴会结束后,刺史请禅师上座,官员、士人、平民等恭敬地再次跪拜问曰:“弟子听闻和尚说法,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现在有些疑问,恳请大师慈悲为怀,给予解说。”禅师说:“有疑惑就问吧,我当为你说。”韦公问:“大师所说的,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吗?”禅师答:“是的。”韦公问:“弟子听说达摩初来化梁武帝,皇帝问他:‘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回答:‘实无功德
```plaintext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二节 ``` 译文 我于无始以来,一直被五阴所困住。 我于无始以来,一直被五阴所缠缚。 注释 1. 无始:佛教术语,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2. 五阴:佛教中的五种烦恼或障碍,即:欲(贪爱欲求)、行(贪爱行为)、识(对自我和世界的执着看法)、名(对事物的标签和定义)、命(生死轮回)。 3. 被五阴所困住
【诗句】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译文】 慧能法师在黄梅得到了法门,回到韶州曹侯村后,那里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当时有个读书人叫刘志略,对法师非常敬重
网页时间是:2024-03-18 《六祖坛经》的作者慧能,在这部经典中,他详细地讲述了如何通过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来达到觉悟的境界。 {@pagebreak} { 网页时间是:2024-05-17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涵盖了许多关于修行和觉悟的思想。《六祖坛经》强调了“般若”即智慧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来实践这种智慧。 {@pagebreak} {
诗句 1. "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 关键词:色身(世俗的身体)、眼耳鼻舌(感官)、五门、意门(内心世界) - 注释:这里描述了人们如何通过感官(眼耳等)和内心的思考来区分外在的“色身”(物质的身体)和内在的“意门”(精神世界)。指出,外界的感官世界是外在的
这首诗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中关于坐禅的第一节。它主要讲述了坐禅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通过坐禅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诗的第一句“师示众云”是一个引言,说明接下来要讲述的是坐禅的道理。第二句“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是整个段落的核心内容,阐述了坐禅的本质。第三句“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心
诗句 1.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两天后,一个童子在碓坊经过。 2. 唱诵其偈:这个童子唱诵了一首偈子。 3. 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慧能一听就知道这首偈子并不是出自他的本性。 4. 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虽然他没有得到传授,但他已经提前知道了偈子的大致意思。 5.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于是慧能向童子询问这首诗是什么。 6. 童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
这首诗是关于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八节的内容。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第二天,祖师悄悄走到碓坊,看到慧能正在用石头舂米,便说:“求道的人为了佛法会忘却一切吗?”) 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慧能回答说:“米已经熟了很长时间了,只是缺少筛子。”)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祖师用棍子敲了一下碓臼三次后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