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译文:在神龙元年的上元日,则天后中宗皇帝下诏说:“朕邀请安秀二位禅师来宫中供养,在处理国政之余,他们常常探讨佛法,请问他们的心得体会。”二位禅师推让说:“南方有一位名叫能禅师的法师
诗句: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译文:大师有一天叫门徒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说:“你们不同于其他人,我去世后,各自成为一方的导师,我现在教导你们说法,不违背本宗。” 注释:六祖: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付嘱:将教诲传给弟子。 汝等:你们。不同
诗句原文: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吾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 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 注释译文: 在神龙元年的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武则天和唐中宗颁布诏书说:“我已经邀请慧安大师和神秀大师到皇宫中供养,在处理国家政务的空闲时间,每天都深入研究佛法。两位大师都谦虚推让,说:‘在南方有一位能禅师,他秘密传授了忍大师的衣钵法门
这首诗是关于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智常的一段对话。 我们来翻译这首诗: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自幼出家,立志求见性。一日,他参拜师父,师父问他:“你从何而来?想做什么?”智常说:“我近期去洪州白峰山拜访大通和尚,他传授了见性成佛的意义,但我还有些疑惑,所以特地前来请教。”师父问道:“他有什么话吗,你可以说出来让我看看?”智常回答说:“我在那待了三个月,还没得到他的教诲。”于是,在那个夜晚
行思禅师,生于吉州安城一户姓刘的人家,闻曹溪法席盛化,来参拜慧能大师。他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行思禅师回答说:“汝曾作什么来?”行者答:“圣谛亦不为。”慧能说:“落何阶级?”行者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慧能深器之,令思首众。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一日,师问:“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
``` 诗句: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 译文:禅者智隍,初次拜见五祖时,自认为已经得到禅宗的真谛,在庵庙里长期打坐修行,已经有二十年了。 注释:智隍,指的是一位修禅学的僧人。他初次拜见五祖时,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禅宗的真谛。这里的“正受”是指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智隍在庵庙里长期打坐修行,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这体现了他对禅宗的执着和虔诚。 赏析
这首诗来自《六祖坛经·忏悔·第三节》,它通过阐述佛性与化身的教义,引导人们深入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即“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无明烦恼障隔,故不得证”。诗中不仅揭示了修行者如何通过念力和思维的转变来达到解脱的境界,也强调了修行者应持续地修习佛法,保持对佛法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诗句释义及译文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 注释:
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六节 行思禅师,生于吉州安城一户姓刘的人家,听说曹溪这里弘扬佛法十分兴盛,就来参拜慧能大师。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译文:行思禅师,出生于吉州安城刘氏家族,听闻曹溪法席盛化,直接前来参拜慧能大师。他问道:“应该进行何种修行,就不会落入渐悟之套路?” 注释:曹溪,指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道信(683-758)开创的佛教中心
诗句一:“永嘉玄觉禅师”,这是对唐代僧人、禅宗第六代祖师——永嘉玄觉的尊称。 俗姓戴,生于温州的一个佛教家庭。据传其家族有深厚的佛教信仰背景,这可能对玄觉的早年出家和佛法修行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自幼便显示出对佛学的浓厚兴趣,并且通过刻苦学习天台止观法门,打下了扎实的佛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