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众僧惊起。 见一孝子从塔中帝释献衣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 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 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鞫问。 云: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 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
六祖坛经·付嘱·第六节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众僧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帝释献衣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 此段诗句描绘了六祖惠能入塔之后的一段奇异事件。在开元十年,即公元722年的农历八月三日的深夜,六祖惠能在他所在的塔中听到了像拽铁索的声音。这一声音让所有的僧人都感到惊恐并从睡梦中惊醒。随后,他们发现了一名身穿帝释服装的孝子从塔中走出来
诗句及译文 第一节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之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远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 注释: - 有一童子:指的是一位年轻的学生。 - 神会:神会是这位年轻人的名字。 - 襄阳:地名,位于现在的湖北省。 - 高氏:家族背景,表示来自贵族或高贵的出身。 - 年十三:表明神会的年龄。 - 自玉泉来:从玉泉(可能是指一个水源地)来参访。
这首诗出自六祖坛经·机缘·第二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注释:和尚问僧人法达为什么磕头时头部没有达到地面。“礼”在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拜佛仪式,通常包括磕头、合掌等动作,而“不礼”则表示不对。和尚认为,即使磕头的动作本身没有错误
这首诗是六祖坛经中的一节,名为“付嘱 · 第二节”。诗中主要讲述了禅宗修行的要义和修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下是诗句与译文对照: ```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
诗句: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 译文: 大师在七月八日对弟子们说:“我要回新州,你们快准备船吧。”弟子们很不舍地挽留,大师坚持要去,他们只好让他去了。 注释: 这首诗出自《六祖坛经·付嘱·第四节》,是禅宗祖师惠能对其弟子法海等人讲述其离世前的教诲。"付嘱"指的是传授知识或教义给后来的弟子们,这里的“付嘱”指的是他即将传授给弟子们的教导
诗句释义: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五节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馀,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
六祖坛经 · 顿渐 · 第一节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
诗句: - 六祖坛经·付嘱·第三节 译文: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何谁?若忧吾不知去处
诗句 1. 六祖道场设,众僧集其下。 2. 一闻言下风,皆言我得大。 3. 付嘱传法宝,秘法不轻泄。 4. 真修须悟性,非外求人助。 5. 若遇真明师,勿忘修行路。 6. 心行如流水,随缘而不变。 7. 万法归一心,无物不入禅。 8. 当知本分事,勿为名利牵。 9. 但问自心证,勿向外驰求。 10. 三界唯心造,万法唯心转。 1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2. 何须觅佛求,诸相自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