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绍昙
【诗句释义】 十方:泛指所有地方或空间。义聚:佛教用语,意思是佛理的聚集、弘扬。和气:佛教用语,意思是佛教的慈悲、智慧、禅定三昧。春:春天,比喻佛法的生机勃勃。非魔非佛:不是魔鬼也不是佛陀。无主无宾:没有主宰也没有宾客。食法二轮:佛教用语,意思是如来藏心,是佛教的根本教义。能妙转:能够巧妙转化。不虚剪月过书云:不是虚假地剪断月亮穿过云层,而是巧妙地转化。闻韶不知味:听到美妙的音乐不知道味道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其八十九茶迎过客无新旧,秤定须弥有重轻。 活弄手头虽得妙,何如闻爆桶箍声。 注释: 茶迎接来的朋友没有新旧之分,称重时必须衡量的须弥山有轻重之别。 玩弄手法虽然巧妙,但不如听到爆炸声后,桶盖被砸破的声音更让人振奋。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诗,描述了茶道中称重茶叶的过程和感受。首先,茶迎接来的朋友没有新旧之分,说明茶道中对待客人的态度是平等、尊重的。其次
【注释】: 1.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这是唐代僧人惠能所作的诗。偈颂是佛教的一种文体,用韵文写成的佛经讲说。 2. 其七十六:这是第七十六首偈颂。 3. 六月苦炎热:六月天气酷热。苦,苦闷。 4. 蜡人何似生:像蜡制的人也不如活着的人。蜡人,即木雕泥塑的偶像,用来祭祀或作殉葬之物。 5. 火云烹得解:用火焚烧(火云)使之融化、溶解。比喻使某种情况得以解脱。 6. 解后却完全
【注释】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八十一:指佛经。岩桂飘香,井梧凋叶,形容寺庙的静寂。活祖师机,重重漏泄,指佛经中的深奥道理需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去领悟。见得分明眼似眉,道得完全舌如结,形容理解佛经需要有清晰的洞察力和表达能力。诸人要知亲切句么,蒲团三月冷如冰,指修行人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才能领悟到佛经的精髓。今朝稳坐,静听渠分说,意思是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静静地聆听佛经中的智慧。
注释:当年不合放弃金轮,忍受寒冷和饥饿度过六春。又被星象换去了眼睛,至今仍然苦不堪言不能伸张正义。瑞岩不孝,还有慈母之心。烧块木头修薄供,先求温饱再图谋富贵,切不可贪得无厌欺骗他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困境中挣扎、忍耐的过程。他曾经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当年不合弃金轮),忍受着严寒和饥饿的折磨。然而,命运却给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又被毛头星换眼),使他至今还未能摆脱困境。尽管如此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八月十五中秋节” - 注释:指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2. “人皆竞赏天边月” - 注释:所有人都在争相欣赏天上明亮的月亮。 3. “心月孤圆自不知” - 注释:比喻内心的光明和平静是孤独而纯净的,人们往往不自觉地追求外在的光鲜亮丽。 4. “不涉圆亏光影灭” - 注释:即使月亮圆满或缺损时,它的光辉也不会消失。 5.
九月九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这天阳气最盛,适合登高赏菊。 不向东篱赏菊花,只点茱萸茶一啜。 诗人不去赏菊花,而是点上茱萸茶品味。 苦涩难尝舌如㔢,更吞栗棘蓬肝肠裂。 茱萸茶口感苦涩,难以承受,让人感觉像吞下栗棘一样痛苦,让人心痛欲裂。 且道陶渊明,还曾知此味么。 陶渊明曾经知道这种苦味吗?诗人在这里反问自己和陶渊明是否都曾品尝过这种苦涩的味道。 莫说莫说。 不要多说什么了
【注释】兆应丰年:指天象预示丰收之年。单明一色:指太阳光芒四射,照亮了大地。玉作楼台:以白玉为材料建造的楼台。银连巷陌:以白银为材料建造的巷陌。新晴人喜贺元正:在晴朗的天气里,人们欢欣地庆祝新年。春山头并白:春天的山头都披上了白色的雪衣。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雪景,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和新的希望。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很好的诗歌
【注释】 绣阁:华丽的内室。长:线很长。金针:指缝衣针,也泛指针线。斗巧:争胜。制鸳鸯(yīng yuāng):缝制成鸳鸯形状的图案。龟毛:乌龟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微之处.较量:比较,衡量。 【赏析】 这首词写新添绣线,缝制成鸳鸯图样,却不知线长多少,不要与龟毛相比量。 上片“绣閤新添一线长”是说在绣阁中新添了一根很长的线,下笔轻灵而富有生活气息。
注释:要想见到内心的智慧如同明亮的珠子,只需一念即可破除吝啬的口袋。昆虫草木都接受恩惠并充满力量,世世代代都在丛林中建立法幢。 赏析:此诗是一首偈颂,表达了禅宗对于内心智慧的重视,以及佛教对于众生平等、慈悲的理念。首句“要见心珠发耿光”,意味着要发现内心真正的智慧如同明亮的珠子。第二句“只消一念破悭囊”,则是指只需要一个念头就可以打破吝啬的口袋,即去除内心的贪欲和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