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蚕妇携筐入桑柘,野猿抱子挂松萝”意思是:蚕妇带着篮子走进桑树和柘树丛中,野猿抱着孩子挂在松萝上。“绿阴门巷客呼酒,黄犊山村人唱歌”意思是:绿树成荫的小巷里,行人呼唤着卖酒的人;山间小径上,农人唱起悠扬的歌。“注释”句意明确,“赏析”可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 【答案】 译文
【注释】 蛮:指南方少数民族。瘴疠:南方炎热潮湿地区特有的疾病,这里泛指南方的湿热气候。 白头:白发,指年老。荔枝乡:指南方的荔枝产地。 紫阳:即朱熹,字元晦,号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福建尤溪人。 【赏析】 《到闽二首》,这是一首七律。诗人在这首诗中,先写自己历尽艰险,终于来到岭南的艰难历程,后写岭南风光的美好,表达了对岭南的喜爱之情。 首联“朔雪蛮烟总备尝,白头才到荔枝乡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注意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主旨和情感以及诗中的意象。同时,还要注意诗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本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游灵隐》,全诗共四句,内容如下:佛国群山快我登,烟霞踏破几层层。三天竺畔全无暑,六月松阴尺五冰。 译文:登上佛国的高山,欣赏那迷人的风光,云蒸雾涌,烟雾缭绕,仿佛进入了仙境。登上三天竺峰顶,只见阳光灿烂,烈日当空,却一点不感到炎热
诗句原文: 野人一宿经山寺,十里松声半夜潮。 何日挂冠寻旧隐,山中应有故人招。 翻译解释: 这首诗是萨都剌在经过一座山寺时所作。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中的一夜,以及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野人"指的是一个普通的过路之人;“一宿”则表明了他在山寺中度过了一晚。而“十里松声半夜潮”描绘了他听到远处传来的海浪声和松涛声,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海潮的声音。 赏析:
【注释】山溜涓涓:山间的小溪水流细细。山雨晴:指雨过天晴。鹁鸠(bǒu jiū)鸣:鹁鸠即布谷鸟,常在村南村北啼叫。五月:农历四月,农忙季节。喜听:喜欢听。农家:指农民。打麦声:指农夫正在收割麦子的声音。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和农事活动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首句描绘了雨后山间小溪细流的情景,接着写村南北的鹁鸠鸟在雨过天晴后欢快地啼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把握其意境和情感,然后逐句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语言特色,最后根据内容和形式确定其表达的情感。注意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和注释进行分析,不要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画墙班鸠啼绿树”:画墙,指院墙。班鸠是斑鸠,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妻妾。绿树,指庭院里的树木。“日紫燕穿朱帘”:朱帘,红色帘子。燕子在红色的帘间飞来飞去。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
注释: 青松林: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 一点两点过云雨,千株万株临路松。:指松树上挂满了雨点,好像云和雨落在了上面。 五月江南好风景,行人马上不从容。:五月是江南最好的季节,景色优美,可是行人在骑马赶路的时候却感到没有闲暇从容地欣赏这美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诗人用"青松林"这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树木茂密、绿荫遮天的意境。接着又通过"一点两点过云雨
【注释】:宿经山寺二首:宿,留宿。经,寺庙的通称。二首,指两首诗。 宿经山寺二首 山中酒熟客初至,正是东林月上时。 痛饮不知过夜半,深山风露下松枝。 译文: 在经过山间的小道,来到一个寺庙,主人热情地招待了我。 正当这时,月亮爬上了东边的天空,照亮了整个山林。 我们畅饮痛饮,一直喝得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半夜时分了。 深夜,我独自坐在院子里,只见月光下的松树,枝叶摇曳。 赏析:
注释:松树苍翠,青骢马穿行其间;雨后凉意袭来,身着白苎衣的我独自行走。三月份已经过去,四月份也过了一半,柳树的花期已经结束,楝树的花也已经飘落。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抒发诗人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诗人在春日里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和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富有画面感,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春日美景之中
【注释】 过浦城:通过浦城县。浦城县,今属浙江。痴岚:形容山色如痴似醉。马首:即“马首是瞻”,意谓马的头颈向哪里,人的目光也随到哪里。熟梅:指农历二月里成熟的梅子。纤纤:细密的样子。 【赏析】 诗的首句写远望浦城县城郭,只见朦胧迷离的轮廓,近处却依稀可见古塔的尖顶,突出了浦城县城的地理位置。第二句写浦城县内景色,诗人在浦城小住几天后离开,但浦城的美丽景色却留在他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