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
【注释】 去吴:离开苏州。寿道,指苏州城。陈子平:名不详,与诗题同时的友人。诸友:指同游者。一尊:酒器,盛酒的器具。判袂:离别。阖闾(hé jū):春秋时吴王阖闾,名光。城:这里指苏州城。莫指青山管送行:意思是说在青山之下,不要挥手告别。管,“管弦”的意思,此处泛指音乐。 【赏析】 写诗人在苏州城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首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次句是写别离时的情景
注释:门外的青山绿树已经映入眼帘,台阶前的芳草也染上了绿色,甚至蔓延到了门帘处。山中的僧人看到这些美景,一定也会笑我的游客们酒醉了,头上的花枝都压在了他的帽子檐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面。诗人从门外的青山、阶前芳草开始写起,然后写到山僧和游人,最后以山僧的笑来收尾,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画面。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题吕城葛观二首·其一》赏析 萨都剌的《题吕城葛观二首·其一》是一首描绘吕公城下葛仙家洞府春深之景的七言绝句。诗中“诸葛仙翁七十馀,吕蒙城下筑幽居”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名叫诸葛仙翁的老者,在吕蒙城下筑起一座隐秘而幽美的居所。这不仅仅是对一处风景的描写,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来从方外求丹诀,且乞人间教子书。” 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通过追求修炼的丹法和传授人生智慧的愿望
【注释】 宿:过夜;延陵:古邑,故城名;昌国寺:地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常熟县。上人:僧人。二首:指《宿昌国寺》。“旧日”句:诗人自比为昔日到延陵客子家中作客的人。“只今”句:诗人感叹今日已不在延陵作客了。“桑麻”句:诗人怀念过去在延陵的生活。“姑苏”句:诗人回想当年在苏州时所游之处。“神游处”:即游历过的地方。“春风”句:诗人怀念当年春天的景色。野荠花:野地里生长的荠菜花。 【赏析】
注释: 吴僧子庭古木竹,吴地僧人的庭院中有古色古香的竹子。 岁寒古木性所爱,岁月的严寒使古木的特性得到了彰显,我喜爱这种特性。 况有此君初附之,何况有你这样的君子与我相交往呢。 江湖眼明世无几,江湖上的人眼光明亮,而当今世上能有几颗明珠? 太息不生元祐时,叹息着说,没有像苏轼那样有才华的人出现,是在元祐年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一位新结交的朋友所写的序言
【注释】 吴城:地名。陈敬初,字子昂,号吴城。 照:照耀,指春江水波粼粼。 粼粼:波光闪烁的样子。 一樽未尽忽晴日:酒喝完了,天忽然放晴。 江头柳花撩乱春:江边的柳树枝条随风摇摆,飘散的柳絮搅动了春天的气息。 【译文】 春江上的酒已经喝得差不多,照在行人身上的江水波光粼粼。 酒还没有喝完天却突然放晴了,江边柳枝上的柳絮被风吹得四处飞舞。 【赏析】 此诗为和韵诗
注释: 指苏州的堤岸。杨柳,这里泛指岸边的柳树。霏霏,细雨纷飞的样子,形容春雨纷纷飘落。四月,春天的季节。犹寒,依然寒冷。总夹衣,总是穿夹袄。此去,这次离开时。孤舟,孤独的小船。无好伴,没有人作伴。空江,只有一江之隔。惟见,只见。白鸥,白色的鸥鸟。飞,飞翔。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吴地与友人告别。首句写景渲染离别的氛围,次句写离愁,第三句写别后的寂寞,最后一句写别后的情景。全诗语言质朴自然
题李蓟丘画松 平生恨不识遵道,忽见此图如梦间。 安得羲之九泉底,枯林风雨似初还。 注释: 平生:指平生中未曾见过,未曾认识。 恨不识遵道:恨自己没有遇见过遵道这样的高人。 忽见此图如梦间:忽然看到这幅画好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羲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这里代指书法大家。 九泉:人死之后在地底下的墓穴。 枯林风雨似初还:仿佛看到枯木上又飘起风雨来了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注释:在钱塘的小楼上住着一个客居的旅人,他感到凄凉,因为他的生活序属秋天。 赏析:诗人以“小楼一榻钱塘客”开篇,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又通过“况味凄凉序属秋”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状态。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整个作品的总结,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对个人生活的思考
诸葛仙翁七十馀,吕蒙城下筑幽居。 来从方外求丹诀,且乞人间教子书。 注释 1. 诸葛仙翁:指的可能是传说中的诸葛亮(字孔明),他以其智慧和才能著称于世,常常被后人以仙人自居。 2. 吕蒙城: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是三国时期孙权的领土之一。 3. 筑幽居:建造了一个幽静的居所,可能与隐居修行有关。 4. 方外:指道教之外,即出世之意。 5. 丹诀:指修炼成仙的方法,通常与道教中的炼丹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