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
江南倦客好清斋,炼得身形瘦似梅。 不到清溪三四日,藕花无数水中开。 萨都剌(1279年-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尤以诗歌和绘画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流露出对权贵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病起戏笔奉答御史王文休》中,萨都剌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通过对荷花
【注释】 ①层楼:指高高的楼层。 ②娟娟:形容美好的样子。 ③江东:这里指江之南。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楼阁图。 “浴罢焚香扫阁眠”,写的是主人公在春天洗去一身的尘埃,烧起檀香,打扫干净居室,然后安然睡下的场景。这两句是全诗的开头,为后文作铺垫,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 “过墙新竹翠娟娟”
【注释】 买鱼:买鱼,是准备做菜的鱼。酤酒:买酒。消长日:消磨时光。高树:指高山上的大树。燕子闲:燕子悠闲。却倚:回头看。天南:指南方的天,这里泛指家乡。天北:指北方的天空。青处:青山绿水的地方。是谁山:哪座山上呢?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家乡时所遇到的自然景物。诗的首句“买鱼酤酒消长日”,表明诗人闲居无事,以沽酒买鱼为消遣。次句写诗人抬头看见高山上的一棵大树,清风徐来,树上有燕子悠闲地栖息
【注释】 醉骑五花马:指酒后骑马。 吹箫踏月:指夜晚吹箫、踏着月光而行。 扬州:今属江苏省,古时称“广陵”,因有东关、南关、西关三重城垣而名。 【赏析】 此诗以自我欣赏的口吻写自许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旨。首句“自许痴儿了公事”,说自己甘心当个糊涂人,专心于公务,不为外物所累;第二句“肯教俗子议清流”则表明了自己不屑与庸俗之人议论什么清浊之分,更不愿意被俗流所污染。第三句“明日醉骑五花马”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注释:何人吹奏的笛声在秋风中回荡?北固山上的月亮显得如此寒冷。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释:也有像自己一样未能归来的游子,整晚都站在栏杆旁边徘徊不已
短褐诗人瘦十分,平生不作送穷文。 几时结屋孤山下,为觅梅花种白云。 注释与译文: - 短褐: 穿着简朴的衣服。 - 诗人: 指自己。 - 瘦十分: 形容自己的消瘦程度。 - 送穷文: 一种传统习俗,认为贫穷是因为恶运或霉运,通过送走不吉利的事物来驱除厄运。 - 孤山下: 指的是孤独的山丘或山峰,常用来形容人的处境或心境。 - 为觅: 寻找。 - 梅花: 通常在冬末春初开花
未归 白岩老子城中去,骢马游人寺里来。 城外风流城里少,岩花落尽野花开。 注释: 未归:未回到家乡。 白岩老子城中去,骢马游人寺里来。 城外风流城里少,岩花落尽野花开。 译文: 白岩的道士去了城里,骑着骏马游玩的人从寺院里来了。 城外的风景比城里更美,但是城里的花草却不如山里的茂盛。 赏析: 首句“白岩老子城中去,骢马游人寺里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白岩山上的道士去了城里
这是一首描绘了庭院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句解析: 1. 阶前萱草花开尽,堂上主人消百忧。 - "阶前"指的是庭院前的台阶前;"萱草"是一种植物,传说中它能够带来好运和快乐,所以称为“忘忧草”。 - "花开尽"意味着萱草已经全部开放,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到来。 - "堂上主人"指的是庭院中的主人家,也就是诗人自己或他的家人。 - "消百忧"表示消除了所有的烦恼和忧虑。 2.
注释: 纳凉:在炎热的夏天找一个凉爽的地方休息。 桂枝叶密阴覆地,栀子花开香满廊:描述一个夏日午后,在古寺中,阳光透过树叶形成的斑驳光影洒在地上,而栀子花盛开,花香弥漫在走廊里。 古寺:指古老的寺庙。 纳凉过半日:享受了一整天的凉爽时光。 葛衣石枕竹方床:穿着用葛布做成的衣服,躺在用石头做的枕头上,睡在用竹子做成的床上。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季的一个宁静的午后
注释: 苔藓变老了,应该不会有屐齿的印迹;旧日的游历在眼中清晰可见。秋天到了南国,行人稀少;落叶纷纷飘零,满寺门都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首联“苔老应无屐齿痕,旧游历历眼中存”描绘了诗人在秋日里行走的景象。诗人走在青苔上,却意外地发现没有留下任何足迹,只有那些往日的游踪在记忆中历历可见。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流转,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颔联“秋深南国行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