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开
【注释】 偈颂八十七首 其十八:本诗是一首偈语,以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人世间的喧嚣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廛市:古代指市集或城镇。 山间:指隐居的地方。 静闹二途:指喧闹和清静两种情况。 眼:眼睛,这里代指心灵。 辘辘:形容车轮滚动的声音。 金盘:金色的盘子,这里比喻富贵荣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语,以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人世间的喧嚣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注释】偈颂八十七首 其二十三:偈语 释迦顶𩕳一机,达磨单传一著。 崇恩不惜眉毛,只作一句道却。 注释:偈颂八十七首之二十三,是一首佛教禅宗诗。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文体,用韵文来表达对佛法的见解和领悟。这首诗表达了佛祖的教诲和教义。 译文: 释迦牟尼头顶的宝珠象征着觉悟的种子,而达摩祖师则传授了这一觉悟的真谛。 虽然佛陀非常珍视自己的形象和威严,但他也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荣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其原文如下: 夫子眼睛,瞿昙巴鼻。 不是四六文章,亦非仁义礼智,普请大家齐侧耳。 逐句翻译及注释如下: 1. 夫子眼睛,瞿昙巴鼻。 - 译文:夫子的眼睛像明亮的眼睛一样,瞿昙巴的鼻子像美丽的鼻子一样。 - 关键词:夫子(指孔子)、瞿昙巴(梵文音译,意为光明) 2. 不是四六文章,亦非仁义礼智,普请大家齐侧耳。 - 译文:不是四六文章,也不是仁义礼智
【注】 偈颂八十七首 其十七:见得亲——看见你(我)和您(他)都是平等的,都是佛。肯随光影弄精魂——不跟着光和影去捉弄自己的精神。老僧——指禅宗和尚,拳下——指拳头下面,比喻佛法中的道理。死中活——在生死中解脱,从生死中悟出道理来。佛与众生一口吞——佛是广大无边的,把一切众生都包括在自己身上。 注释: 地黑天昏见得亲,肯随光影弄精魂。 译文: 大地黑暗,天昏地暗时,我们都能看见彼此
【注释】偈颂八十七首 其十九: “一镞破三关”:比喻只有一点突破,就能使全局形势大为改观。 “坐断江西路”:指占据江西地区。 “佛祖到头俱罔措,至竟全凭这一步”:佛祖也没有办法,终究还是得靠这一步(指决定性的一击)。 【赏析】此诗写在军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得意心情。开头四句是说,只要有一着棋能突破对方的要害,就可以转败为胜。接着两句进一步强调,这决定性的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殿里供奉的是什么东西?千百化身无处寻觅。 烧香礼拜,不知不觉中自己就会破戒。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讲述了在寺庙中修行时,人们常常会因为各种诱惑而迷失自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首句“殿里底是什么”问得非常巧妙,既表达了对寺庙的敬畏,也暗示了修行人的内心。次句“千百化身无处讨”则进一步揭示了修行人的困境,他们往往被各种诱惑所迷惑,无法找到真正的方向
注释:状元笔锋如雷,未放的鱼鳞被激起。溅出的水珠洗去了幕阜山的翠绿。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状元笔下的文字威力,以及其对自然景象的影响。诗中“状元笔下鼓风雷”比喻状元文才高超,能引发巨大的影响;“未放游鳞久曝腮”则描绘了文字的力量足以让鱼也感到害怕;“激起砚池些子水,洗光幕阜翠崔嵬”进一步强调了文字的力量之大。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注释】 稽首:礼拜,叩拜。瞿昙:梵语迦叶的音译,佛教传说中释迦牟尼的前世名。担头:肩上挑着。蓝:指天空。炷香三拜了:烧香行了三拜礼。天上:天宫,佛祖居住的地方。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颂佛的偈颂。偈颂,又称佛曲或佛赞、佛诗等,是唐代盛行一时的宗教文学形式,多由僧人创作和演唱。 “稽首老瞿昙,担头入闹蓝。”此两句是说:我恭敬地行礼叩拜于佛祖。肩挑担子走进喧闹的尘世。这里的“稽首”
注释1:平沈大地,高出虚空。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教化遍及整个天下,就像大地一样广大;而弥勒佛则以神通广大、智慧高深著称,其教化也遍及各个角落。这两句诗分别描述了两位佛陀的伟大和崇高。 注释2:释迦弥勒,齐立下风。 齐(qí)立,意指并驾齐驱,不相上下。下风,原意是指上风,这里用来比喻两位佛陀在佛教界的地位相等,不分伯仲。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这两位伟大佛陀的崇敬之情。 赏析
【注释】: 1. 眼如鼻孔口如槌:比喻人的贪心。 2. 业识忙忙唤不回:形容人做坏事后,即使知道错了,也难以改正。 3. 南浦西山耕未遍:在南部的河边和西边的山中耕种尚未完成。 4. 披毛戴角又重来:意思是说,虽然已经改正了错误,但仍然需要重新面对。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小诗,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从贪婪到悔改的过程。诗中的“眼如鼻孔口如槌”形象地比喻了人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