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译文】 保身戒无疾,制治忧小康。 苟操敬慎心,何必求扁仓。 依依桃李花,安知有严霜。 松竹淡自守,岁晚凌众芳。 小人徒媕婀,志士多慨慷。 我生岂不贵,万物备天常。 天常既无亏,贫贱果何伤。 【注释】 次王仲缙感怀韵十首:次指诗歌的次序,即第九篇。感怀,感慨。次王仲缙:王仲缙,即王庭珪(897—921),字公度,号芗林,福建长汀人,唐末五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感怀韵十首:这是作者为王庭珪所写之诗作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隆中有一士,卓然古天民。”(注释:隆中即诸葛亮的居所,这里指诸葛亮。卓然,卓越的样子;古天民,古代的贤人君子) - 这句话赞美了隆中(即诸葛亮的居所,也指他的智慧和人格)中有一位卓越的人才,他就像古代的贤人一样。 2. “长啸六合间,草昧思经纶。”(注释:长啸,高声长鸣;六合,指天地四方;经纶,治理国家的策略或才能。) - 描述了这位杰出人物在天地之间高声长啸
注释: 野性和拙劣的生计,万物自然运行没有停息。 破旧的衣服汗液浸湿如洗,细薄的葛衣在风中瑟瑟发抖。 壮士胸怀千年志向,难道会担心衣食住行的问题。 自古以来有航海远行的志向,不是追求高官厚禄的人。 人生应该追求闻道,富贵又有什么意义呢。 贤人喜欢居住在简陋的巷子之中,圣者却有西山上的饥苦之苦。 吃着大肥肉,失掉了口腹之欲,艰苦节操不可非议。 赏析: 这首诗以野性的生灵自比,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社会
【解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是作者对王仲缙的劝勉之作。 祸生既有胎,祸福皆有根源(祸与福都有其根源)。玄理谅不爽,玄理自然不会错乱(玄理即天道)。群动何纭纭,万物纷纷扰扰(动即万物运动)。商周数百载,积累基至仁(商和周几百年的积累才有至仁之德)。胤嗣岂皆贤,所藉先泽存(子孙难道都是贤人?是因为有先人的荫泽才得生存).后王昧经远,谋虑止其身(后来的君王没有长远的眼光,只图自己的利益)。 于道或隅合
【注释】 1. 道丧:社会道德败坏,世风日下。 2. 学术敝:指学术不兴,知识衰退。 3. 士心:士人的志向和抱负。 4. 跻扳:攀缘、向上爬升。 5. 斗禄:争夺官职。 6. 宁使:宁可。 7. 节行堕:品行堕落。 8. 古人:指古代有德行的人。 9. 安分:守本份,守规矩。 10. 卿相:指古代高级官员。 11. 为:做。 12. 栖栖:勤勉工作的样子。 13. 粪土中:比喻地位低微。
翠鸟质地细腻,羽毛却自相残杀; 犀牛大象雄壮无比,却因牙齿角力而丧命。 万物皆有其生长规律,但适用不当反而会伤身; 犬羊柔弱易于死亡,虎豹凶悍反而更易夭折。 彭聃长寿却因寿终正寝而死,夭折者多因幼年夭折而死。 世间万物皆会消逝,唯有道德品质才能长存; 古人中有忠诚有节操之士,他们立身处世都有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 谁曾见过萧艾丛生,却胜过兰蕙花的美丽
【注释】 丘山:喻重厚。秋毫:形容极小。干谒:巴结,投书于人门以求援引。簪缨:古代达官贵族的冠饰和帽带,借指地位显贵的人。陋巷士:隐士,指不慕荣利、隐居山林的人。尘芥:尘土,比喻微贱或无足轻重的事物。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诗。诗人用“丘山内重外轻”来比喻自己内心的感受,用“秋毫外易内难”来比喻自己的处境,用“心不自得谁免慕荣”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态度。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注释】: 无专本无尤,无作自无愧。——没有固定的追求,没有特殊的爱好。就没有什么可愧疚的。 心超万化表,迹混人群内。——心境不受外界影响,行为不与众人同流合污。 卑卑流俗语,懒问亦懒对。——对那些庸俗的言辞和世俗的言论,不去理睬也不去反驳。 有时或出门,独抚霜中桧。——有空闲的时候,会独自在霜打的桧树上徘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期间所作。诗人以闲适的笔调,抒发了淡泊名利
``` 士无及物智,每喜华其庐。我居岂不敝,于道巳有馀。 明取容吾身,奥取藏吾书。奚须叹其陋,不见阿房初。 注释: - 士无及物智:士人缺乏通达事理的智慧。 - 华其庐:美化、装饰自己的居所。 - 我居岂不敝:我的居所难道不破旧吗? - 于道已有馀:对于道来说已经足够了。 - 明取容吾身:明亮的空间可以容纳我的身体。 - 奥取藏吾书:幽暗的地方可以存放我的书籍。 - 奚须叹其陋
注释: 俗士不知道,喜以异自雄。 安知名世者,固与常人同。 圣贤尽其常,纵浪礼义中。 何须骛神变,惝恍惊群聋。 译文: 世俗的文人不明白,喜欢以奇特的才能自傲。 真正懂得世事的人,当然和普通人一样。 圣贤们完全掌握了他们的本分,放纵在礼仪和道义之中。 何必去追求那些奇异的变化,让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感到困惑和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