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这首诗是王维的《送郑叔贞之成都》,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送郑叔贞之成都 诗句: 知名久伫望,前席启东阁。 译文: 我早已闻名于你,今天特地前来与你相见,我们在东堂相谈。 立谈尽欢娱,至理无适莫。 译文: 我们畅所欲言,尽情交谈,讨论着深奥的道理,没有不合适的话题。 从容倘垂问,占对慎酬酢。 译文: 你随时可以问我,我会谨慎回答,避免不必要的应酬。 为言寡朋俦,旧业愈荒落。
送郑叔贞之成都 谢公江海人,雅量极宏廓。 中年别亲友,犹谓怀抱恶。 况我𥚹迫士,志意早衰弱。 辟如绕指金,讵耐膏火烁。 岂无骨肉亲,相望天一角。 两生万里至,讲道慰寂寞。 译文: 谢安是性情宽广的江海之人,他心胸开阔,气度恢宏。 到了中年时,他不得不告别亲朋好友,心中却仍觉得孤独和压抑。 更何况我身处仕途之中,心情早已疲惫不堪。 就像那缠绕在手指上的黄金,怎能经得起炙热的火焰焚烧呢?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南楼上与友人聚会的情景,以及他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深刻感悟。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1. 生意忽满眼,不知春浅深:春天的气息弥漫在四周,使得诗人的心情变得愉快而满足,但同时也感到春天已经过去,无法再感受到它的深度和广度。 注释:生意——生机勃勃。 2. 良朋旷嘉会,浊酒难孤斟:与朋友们聚在一起,畅饮美酒,虽然酒是浑浊的,但这样的聚会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人一起分享。 注释
【注】本诗为王禹偁自述其一生仕宦经历及对当权者的批评。 舟中呈同召,即在船上向同僚陈说自己的仕途经历及感慨。 本乏时用:本来没有适合的时候和用途。 误为当世知:被世人所了解。 进身愧蹇拙:升官有愧于自己才疏识浅。 退处乃其宜:退隐是自己的归宿。 何意承宠光:怎想到承蒙恩宠。 使车忽来玆:忽然得到派遣出使的车辆。 靡靡逾南国:一路风尘仆仆地到达南方。 秩秩锡多仪:沿途受到隆重的接待。 严程不可稽
【解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诗人与友人在南楼相会,登高望远,饮酒赋诗,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首联写“春色”“汉水”,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颔联写“酒”,“城端”写景,“宾友皆来临”写人;颈联写“雪”、 “峨嵋”写景,“八纮内”写地,尾联写诗人“思欲嗣徽音”,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全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感情豪放,风格雄壮。 【答案】 译文:春天的色彩和长江之水一样深湛
【解析】 这是一首写友情的诗。首联“昔时喜饮酒,举白不辞深”,回忆过去与朋友畅饮的情景,表达出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及兹中岁来,巳复畏人斟”,如今年迈已至半百,又害怕被人劝酒了。颔联“后生多所忽,岂识老会临”,感叹当今的年轻人不理解自己的心意,更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友情。颈联“志士惜景光,登麓已知岑”,志士们爱惜美好的时光,但已经登上山顶,却知道已经晚了。尾联“逝者良不息,将来谁嗣今”,时光流逝
次王仲缙感怀韵十首兼呈张廷壁 其一 哲后践贞轨,简策有馀馥。彼或趋卑污,流恶宁有足。 译:贤者遵循正道,简册充满香气。有的人走向低劣污浊之地,但邪恶又怎能得逞? 注释:哲(zhé),贤者。践(jiàn),遵循。馀馥(fú),香气。彼,指那些。 赏析:本诗开篇两句,诗人通过对比,赞扬了贤者的品行高尚,即使身处浊世亦能保持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操守。 其三 明达知所师,鉴古以自烛。 译
这首诗是王仲缙对古代文人刘蕡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刘蕡才华横溢、敢于直言的敬佩。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1. 封伦论治道,盛诋习俗漓。 - "封伦"指当时的大臣或官员封伦。 - "论治道"是指谈论治国之道。 - "盛诋习俗漓"表示极力批评风俗败坏。 2. 郑公若砥柱,坐障狂澜驰。 - "郑公"是指东汉名臣郑弘,曾任谏议大夫。 - "砥柱"是一种天然的巨石,位于黄河中游,能够挡住激流。
【注释】泽:大泽。腹:腹部,比喻大地。炎熇:烈日炎阳。不遑食与寐:没有时间吃东西和睡觉了。支离:散乱。 【赏析】此诗为王仲缙的七绝组诗《感怀韵十首》中的第七首。诗人通过写自己因热中肠,不能安卧,顾影自怜,只能长啸的苦闷心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始见泽腹坚,又闻谷风至。”这是说,大地在炎熇的烈日照耀下,变得坚厚起来,秋风又吹来了。“泽腹”指大地,“谷风”指秋风
这首诗是王仲缙在感怀时创作的,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追求。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荣华众所慕,志得虞咎愆。 富贵是众人所追求的,但一旦拥有却可能招来灾祸。 贱贫可无忧,复为饥冻缠。 虽然贫穷,但是不必担心饥饿寒冷,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 有能外两途,逍遥循自然。 有些人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遵循自然的生活规律,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苟不悟斯道,中心何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