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注释:奉诏名山作胜游,壮怀如水不停流。今朝独坐峨眉顶,一览端能隘九州。 赏析:此诗是诗人奉诏游览名山胜景后,感慨自己壮志未酬,独自坐在峨眉山顶,放眼望去,只见江山辽阔,不禁感叹自己的胸怀远大,但却没有机会施展才华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宏大,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注释: 1. 倚涧人家近更清,吠风惊犬走还迎。 2. 衲衣鹤氅从章甫,落日看山一字行。 3.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三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写的一首绝句。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倚涧人家近更清,吠风惊犬走还迎”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村画面。倚着溪边的人家显得更加清新
注释: 落日斜照,树梢挂满瓢,下方的城郭离人很远。 青山上经过雨后,僧人在深定中冥思苦想,门外只有一座独木桥。 译文: 夕阳斜挂树枝,城郭远离我而去,山色苍茫。 经过风雨洗礼的青山,僧人们正在静坐打坐,门外只有一座木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定水仰山时所作。诗人以落日、城郭、青山、僧定、云封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涧底白头僧浣衣,云间童子负薪归。 - 涧底:指山涧之中。 - 白头僧:年纪较大的僧人。 - 浣衣: 洗衣裳。 - 云间:指云端之上。 - 童子:年轻的僧人。 - 负薪:扛柴火。 2. 幽栖更羡投林鸟,半巳寻巢半巳飞。 - 幽栖:隐居生活,形容人远离尘嚣,过着清静的生活。 - 投林鸟:比喻那些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鸟儿。 - 半巳:一半
注释: 千寻古木:一千尺高的大树,形容树木高耸。 万丈深渊:深不见底,比喻危险的境地。 不起波:没有水波荡漾。 此日:这一天。 胜游:美好的游览、游玩。 他日:别的时间。 中峨:山名,峨眉山的别称。这里指中峨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景和诗人游览经历的诗。首句写入山后看到的景象,千寻古木已经没有树柯(即树皮),万丈深渊也起不起波浪,形象地描绘了山路险峻,环境恶劣的情态。次句写自己游览的经历
【注释】 游峨眉山纪行 其十:这是第十首,作者自号“学仙无骨”和“甘着儒冠”。游峨眉山途中所写。 学仙无骨佛无缘,甘着儒冠坐一毡。 学仙无骨:指学神仙,修炼到不须借助外物即可成仙,即道家所说的“无为”。 佛无缘:指佛教的修行方法与道教不同,需要通过各种苦行才能成佛,即“有为”。 甘着儒冠:甘愿戴着儒者的帽子(这里指读书做官)。 坐一毡:坐着一张毡子休息。 入社敢同陶靖节,不须三笑虎溪前。 入社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 其四 注释: - 山南:指四川南部的山。 - 夫子:对老师的尊称。 - 庭外松花落涧芝:庭院里的松树开花,落到溪边的灵芝上。 - 夜半梦回闻鼓响:半夜醒来听到打鼓的声音。 - 觉来颡泚冷沾眉:醒来时,额头的汗珠冰凉地粘在眉毛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入山后,看到两位上人和吴讲师的生活状态而有所感慨,于是写下这首诗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诗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赏析即可。 “名山佳处孰同游”,意思是:名山好地方谁和我们一起去游历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白发缁衣四五流”,意思是:满头白发,身穿缁衣的四五个人在到处漂泊。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青眼古铭乡士彦”,意思是
注释:羽客、禅僧也好奇,对人觅句几攒眉。林端新月初高夜,叶底残红落尽时。 译文:羽客和禅僧也好奇,对人觅句几攒眉。林端新月初升高挂天,叶间残红飘落已时晚。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成都与友人相遇时作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羽客、禅僧以及吴讲师等人对诗句的热爱,以及他们在夜晚欣赏美景的情景。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惜。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注释】 朝辞宫阙莫田家:早晨离开宫廷到农家。莫田,指远离宫廷的乡村田园。宫阙,指朝廷、皇宫。 江白山清两岸沙:指峨眉山的江水清澈透明,两岸的沙滩洁白如玉。 卧犬不惊篱落静:指庭院里安静得连狗儿也睡得很沉,不会惊醒。 麦风檐底响缫车:指农家的屋顶上随风传来了轧麦的声音。 【赏析】 此为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冬,作者在游峨嵋山时所作。诗以“纪行”为题,写诗人游览峨眉山的经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