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
寄崇圣寺僧 不醉长安酒,冥心只似师。 望山吟过日,伴鹤立多时。 沟远流声细,林寒绿色迟。 庵西萝月夕,重约语空期。 注释: 1. 不醉长安酒:指不沉迷于长安的酒色。 2. 冥心只似师:形容心境宁静,仿佛达到了佛家的境界。 3. 望山吟过日:在山顶上吟诵诗篇,欣赏着夕阳。 4. 伴鹤立多时:与鹤相伴站立很长时间。 5. 沟远流声细:形容水流在远处显得更加细腻。 6. 林寒绿色迟
塞上行 上将拥黄须,安西逐指呼。 离乡俱少壮,到碛减肌肤。 风雪夜防塞,腥膻朝系胡。 为君乐战死,谁喜作征夫。 【注释】: - 塞上行:诗题。 - 上将:即将军。 - 拥:抱着。 - 黄须:胡须黄色。这里指将军的须发皆白。 - 安西:古地区名,今新疆一带。 - 逐:追逐,追击。 - 指呼:用手指示意。 - 离乡:远离家乡。 - 俱:都。 - 少壮:年轻有为。 - 到碛:到了沙漠。 - 肌肤
【注释】 信州闻通寺题:在江西上饶县。僧砌下泉:在寺庙的台阶下面。峤:高山。幽淡:清幽清淡。香墀:香炉石阶。耗痕:痕迹。黑藓:长有青苔的石头,这里指水潭里的青苔。乔梢鹤:树上的鹤。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座寺庙中泉水的景象,诗的大意是写泉水清澈、幽深、清冷、幽雅。 首句“细声从峤足”,写的是泉水的源头在山脚,水流细小,声音也小,这为泉水的清澈提供了依据。 次句“幽淡浸香墀”,写泉水的水质清而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理解。此类题目解答时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原诗的意思,再结合自己要赏析的内容进行回答。 山中:即“山居”。 商岭:山名。在今河南境内。《元和郡县志》卷二:“商山,在洛州商水县西北。” 云霞空往还:形容山中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 衰条难定鸟:指树枝枯黄,没有固定的栖息之所。 缺月易依山:形容月色残缺,容易让人找到栖身之地。 野色耕不尽:形容山中景色秀美
晨起 清晨,天色未明。我无法入眠,因为天边透出淡淡的曙光。我轻启窗帘,迎接清新的空气。 林间残存着几枝月色中的枯树,冷风一吹过,仿佛能听到钟声。斜靠在荷花旁,隔着雾气,感受它的存在。 不要怀疑白天的行程无尽头,道路本就无穷无尽。 【注释】 1. 晓色教不睡:指天亮了还难以入睡。晓色,早晨的天空,泛指黎明时分。教,使,令。 2. 卷帘:推开窗帘,让外面的空气进入室内。 3. 清气中
【注释】 势能成岳仞:云势高峻,可以堆砌成巍峨的高山。岳,山;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左右。 顷刻长崔嵬:片刻间,云便高耸入天,形成高大的山峰。 瞑鸟飞不到:黄昏时分,鸟儿都飞回巢中休息了,它们飞不了这么高的云。 野风吹得开:傍晚的风轻轻地把云吹散了。 一天分万态:一天之内,变化万千。 立地看忘回:立在地面上看,只觉得云飘动不已,好像忘记了归途。 欲结暑宵雨:好像要下一场夏夜的细雨。
诗句解析: 1. 感世 - 表达诗人对世界的感慨和思考。 2. 触目尽如幻,幻中能几时 - 看到的事物都像是虚幻的,虚幻的东西能有多久? 3. 愁来舍行乐,事去莫吞悲 - 当忧愁来临,就放弃享乐;事情过去后,就不要沉浸在悲伤中。 4. 白发不由己,黄金留待谁 - 人的白发无法自己控制,而财富又留给了谁呢? 5. 耕烟得铭志,翻为古人思 - 通过耕作田间的烟雾,获得了自己的志向和思想
滕王阁春日晚眺 凌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 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 只此长吟咏,因高思不迷。 译文: 登上滕王阁春日黄昏时分的高处眺望,看到太阳缓缓向西移动。 波浪平静,仿佛是花坞中的花一样,而船帆在柳堤上投下了阴影。 山岚隐藏了鸟儿休息的痕迹,鼓声在耳边回荡,像是马蹄踏碎的声音。 只有这美景让我长久地吟唱,因为站在高处我思考而不迷失方向。 赏析:
【注释】 匡山:指江西庐山。 楖栗杖:用楖树木制成的拐棍,古代隐士常用以自娱。 百中无一枝:意思是说这拐棍上没有一根是完整的。 野僧:隐士。 指云秋片移:意思是说在秋天的白云里看到它像一片云。 引蹇步:形容人行动不便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匡山僧人赠予作者一只楖栗杖,作者十分珍视,并写诗回赠,表达自己对这位隐士和他所居之处庐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首句“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注释】:默默守吾道,望荣来替愁。 默默守,指默默坚守。吾道,我的道义,即我坚持的信念或主张。 望荣,希望荣耀。 替愁,代替忧愁。 吟诗应有罪,当路却如雠。 吟诗,写诗。应,应该。 有罪,犯了罪。 当路,做官。雠,仇敌,这里指政敌。 陆海傥难溺,九霄争便休。 陆海,陆地和海洋。傥,或许。 难溺,难以沉溺。 九霄,天空,比喻高远。 争便休,争相离去。 敢言名誉出,天未白吾头。 敢言,敢于说。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