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竹马如迎郭细侯,山童丫角啭清讴。 - 竹马:一种儿童游戏用具,通常用竹子制成,形状类似马但更轻便。 - 郭细侯:这里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郭子仪的妹妹,细侯。 - 山童丫角:形容小孩头型像山一样尖,即童真童趣。 - 啭清讴:指鸟儿鸣唱的声音清脆悦耳。 - 译文:仿佛看到了郭细侯在竹马边迎接着嬉戏的孩子们,小朋友们纯真无邪,欢声笑语如同山间清越的鸟鸣。 - 赏析
银瓶随意汲寒浆,凿井家家近户旁。 注释:银瓶(银质的酒器)随意地取用清凉的水浆,每家每户都在自家附近凿了井。 只恨青春二三月,却携素绠(cèng)上河梁。 注释:只是遗憾在春天的二三月份里,只能提着白色的绳索(绳子)登上那高高的河桥
地近山南估客多,偷来番曲演鸯歌。 谁将红豆传新拍,记取摩诃兜勒歌。 注释翻译: 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 其六: - 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 乌鲁木齐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清朝时期的一个边陲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这里的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葡萄等水果的生长,因此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
峻坂连连迭七层,层层山骨翠崚嶒。 行人只作蚕丛看,却是西番下马陵。 注释: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中的这首诗《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其二十》,纪昀创作于清朝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诗中描写的是乌鲁木齐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特征。其中“峻坂连连迭七层”指的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层层山骨翠崚嶒”形容这些山峰像人的骨骼一样参差不齐,颜色为翠绿色。而“行人只作蚕丛看”则暗示当地居民可能将此地视为一种神秘之地
【注释】乌鲁木齐: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 【赏析】乌鲁木齐是西北边陲的一座美丽城市,它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河谷。作者来到乌鲁木齐后,看到这座城市既高大又矮小,既有山又有河。他发现城里的清泉水都往西边流去,而自己所在的高阜之地却找不到水源。因此他在诗中写道:“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 “金、银”两字形容泉水珍贵
【注释】 乌鲁木齐:新疆的古称,位于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杂诗之风土:泛指风土人情。木司马:木华,字若思,南朝梁人。曾任梁州长史、建威将军等职。有《木兰花》词三首,其中一首云:“手栽杨柳插花枝,四时看花花似锦。”此诗当作于唐代,时木华已卒,不可能再植树栽花,所以“手栽小盎”。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乌鲁木齐时所作。开畦不问种花辰,早晚参差各自新:开畦而不问种植什么花卉,早晨和晚上都不同
赏析《乌鲁木齐杂诗之游览·其五》 纪昀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乌鲁木齐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在这首诗中,“摇曳兰桡唱采莲,春风明月放灯天”两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春夜采莲的画面,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美好的环境中。 “秦人只识连钱马,谁教歌儿荡画船”两句,则透露出一种对当地居民无知和狭隘的讽刺。这里的“连钱马”,可能指的是当地的马匹
注释如下: - 斜临流水对山青:诗人斜靠着流水,面对青山。 - 疏野终怜旧射厅:虽然风景疏野,但仍然怀念旧时的射猎厅。 - 颇喜风流丰别驾:非常喜欢风流的丰先生,丰别驾。 - 迩来拟葺醉翁亭:近来打算修缮醉翁亭。 译文 斜靠流水边观赏着青翠的山峰,尽管景色辽阔却依旧怀念着旧时射猎厅的风情。我非常喜爱丰先生的风度和才华,最近打算修缮一下醉翁亭。 赏析
注释:乌鲁木齐位于新疆,有两座城市夹着一座山,被万山包围。虽然旧时的名字依然存在,但是现在已经不在了。山上孤零零的一棵树已经不见了,降蕃们指点的地方依稀可见。 赏析:诗中描绘了乌鲁木齐的地理环境,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绛蜡荧荧野未残,游人踏月绕阑干。 释义:绛红色的蜡烛在夜色中依然明亮,游人们踏着月光绕过栏杆。 迷离不解春灯谜,一笑中朝旧讲官。 释义:他们困惑于春天的灯光谜题,而笑中朝的旧讲官也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乌鲁木齐时看到的景象和感受。首句“绛蜡荧荧野未残”,绛红色的光芒在夜色中依然明亮,暗示着春天尚未结束,但游人已开始欣赏夜晚的美丽景色。第二句“游人踏月绕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