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昂
晚望 叠嶂何时出,荒城落日低。 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 鹰隼乘秋击,狐狸倚莫啼。 吟诗且排闷,佳句敢攀跻。 注释: 叠嶂:层层叠嶂,形容群山连绵不断。 荒城:荒凉的城池。 音书:书信。云去北:书信飞向北方。 烽燧:古代边防上的烽火台,用以传递军情。 鹰隼:指雄鹰和猎豹等猛禽。秋击:秋天狩猎。 倚:依偎、依附。莫啼:不要啼哭。 吟诗:吟咏诗歌。 排闷:排解心中的郁闷。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对诗歌进行综合把握和赏析,即全面理解诗意,领会意境及诗人用词特点、抒发思想感情的特点等。本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考生要结合注释,从诗中找出关键词“晓望”“重隐”“春城”“苍茫”“流落”“才华”等,然后结合注解和全诗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译文:
《夜思》 夜幕降临,门巷溪声爽,衣裳夜气苏。 地清林影散,月静桂花孤。 左省诗频咏,南楼兴不辜。 关山冰雪里,何处觅天隅。 注释: - 夜: 夜晚,指作者在夜晚的思考或感受。 - 门巷溪声爽,衣裳夜气苏:夜晚的溪水潺潺作响,微风拂过,使得衣裳也感受到了清新的气息。 - 地清林影散,月静桂花孤:夜晚的地面显得格外清澈,树木的影子也随着月光的洒落而散开;而月亮高悬,只有一株孤零零的桂花树在闪烁。
注释: 秋夜 高阁钟初殷,层城月未光。 净空含宇大,卧斗带星长。 暗觉巢乌动,清闻露菊香。 谁家砧杵急,应怯莫天凉。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象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夜的美丽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首联“高阁钟初殷,层城月未光。”描绘了秋夜的高阁和层城的月亮还未升起的情景。诗人用“钟初殷”来形容高阁的钟声,声音洪亮而悠扬。而“月未光”则形象地描绘出月光尚未洒满大地的景象
【注释】 渺渺:渺远的样子,形容水波浩渺。 悠悠:水流缓急的样子,这里指水流缓慢。弱藻沈:水面的藻类植物颜色暗淡。 客衣临水:客人的衣服浸湿了,站在水边。 鸟影过船:鸟儿飞过渔船。 沧洲、巢父:都是古代隐士的名字。沧洲,指隐士所居的湖泊;巢父,传说中的隐士。东寻:在此处作动词用,意为寻找。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隐士独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的敬仰之情。首句“渺渺清溪阔”描绘了清溪浩渺的景象
对月 月亮接近天河白,秋天晚上气氛清。 蛛丝时隐时见,兔形锤正明。 欹帽中宵落,孤舟几处行? 清风殊未发,树稳鹊休惊。 注释: 1. 月近天河白:指月亮接近天河的时候显得格外明亮洁白。 2. 秋深夜气清:秋天的晚上空气清新。 3. 蛛丝时隐见:蜘蛛网时而隐约可见。 4. 兔杵正分明:指月亮在天空中清晰可见。 5. 欹帽中宵落:歪戴帽子在夜晚落下。 6. 孤舟几处行:孤独地漂泊在大海上。 7.
促织来何处,秋风暗与期。 促织,即蟋蟀,古代诗词中经常用以象征秋天或寂寞。此处指蟋蟀的鸣叫。促织来何处,询问蟋蟀的来历和归宿,表达了作者对秋夜的孤寂感。 苦吟人不解,多恨尔如知。 苦吟人,指那些苦苦吟诗的人,他们往往无法理解蟋蟀的鸣叫。这里的“苦吟人”可能是作者自况,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独枕难安夜,寒衣欲及时。 作者在夜晚独自枕着枕头,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思念。寒衣欲及时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羁旅情方惨 - 描述旅行者的心境,因旅途的艰辛而感到悲伤。 - 注释:这里的“羁旅”指的是在外旅行或居住。 2. 暄寒气尚胶 - 比喻天气变化无常,寒冷与温暖交替,给人带来不适。 - 注释:“暄寒气”形容气候忽冷忽热。 3. 谷风连远阵 - 描述远处传来的风声,如同远处战鼓的声音。 - 注释:此处用“谷风”指代远处吹来的风,“远阵”比喻远处传来的军声或战鼓声。 4
《晚步》 郁郁孤城隘,飘飘绝塞游。 短衣忘远步,高兴会清秋。 白水深樵谷,黄云古戍楼。 居人半裘毯,横管莫生愁。 注释: 1. 郁郁孤城隘(yù yù gū chéng xiá) - 形容荒凉孤独的城池狭窄的样子,充满了忧郁和寂寞的氛围。 2. 飘飘绝塞游(piāo piāo jué sāi liú) - 形容在辽阔的草原或边疆上自由自在地漫游。 3. 短衣忘远步(duǎn yī wàng
雨过: 译文:雨后的景象。 注释:雨后的景色,雨后的景色,雨水映照着高高的屋檐流下,山间晚霞的余辉显得格外明亮。 赏析:首句写雨后景象,描绘出雨过天晴的清新画面。第二句写山景,描述日落西山时山间的景色。第三句写云水,描绘出动云方溃拥的壮观景象,号水未休争的意境。第四句写沙岸,描述鼋、鼍等动物在沙岸上出没的景象。第五句写荒庭,描绘出鹤鹳等鸟类在荒庭中飞翔的景象。最后一句写草泥沾屐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