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削发本求道,何方不是归?” - 这句诗表达的是僧人剃发出家,原本就是为了追求佛法的真谛,而不管去往何处都能被视为修行之地。这里的“何方不是归”强调了佛教中出家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有修行和传法的机会。 2. “松风开法席,江月濯禅衣。” - 描述的是一幅宁静的画面,僧人坐在松树旁,听着风吹过松林的声音,这声音如同开启讲经说法的座席(法席)。同时,他沐浴在江边的月光下
第一句注释:皇甫侍御,指唐朝名相姚元崇。 第二句注释:惟一上人,即惟贤上人,唐代著名高僧。 第三句注释:“得道”二句,意谓惟贤上人修成了佛门正果,故在暮年仍能心无旁骛地安禅打坐。 第四句注释:东西皆是梦,指人生的一切荣辱得失皆为过眼云烟。 第五句注释:“存没”,犹言生死、存亡,此处指人或事物之生与灭。 第六句注释:唯羡诸童子,指那些天真烂漫的小童子,他们手持佛经在竹林中悠然自得。 赏析:
【注释】 中峰居喜见苗发:中峰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位于江西省星子县。“居”指居住的地方,此处借指庐山中的中峰。“喜”字表现出诗人对中峰的热爱和喜爱之情。 自得中峰住,深林亦闭关:“自得”,指自由自在地居住在中峰上,不受世俗的束缚;“深林”,指茂密的树林深处;“闭关”,指隐居于深林之中。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中峰上过着自由自在、远离世俗的生活。 经秋无客到,入夜有僧还:“经秋”,指的是经过了一个秋季
解析与翻译 1. 首句释义与注释 “荣家兼佐幕”: 此句表明从叔在荣耀的家族中担任辅佐官职,同时也暗示其可能因公务繁忙而远离家乡。 “叔父似还乡”: 这里用“还乡”比喻叔父如同返回故土般地回到自己的家族,表达了对从叔即将离开家园、投身于仕途生涯的不舍之情。 2. 第二句释义与注释 “王粲名虽重”: “王粲”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此处用其比喻从叔虽然名声显赫但尚未达到顶峰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山下泉 - 描述泉水从山脚下涌出的情景。 2. 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 描绘了山泉在清澈的水中反射着红霞,水流在浅沙中激起水花的景象。 3. 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 - 表现山泉不仅滋润了山下的草,还滋润了山洞中的花朵。 4. 净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 - 形容山泉的水质纯净透明,与云朵相接;水声在石头间回荡。 5. 明朝更寻去,应到阮郎家 -
【注释】 闻说:听说。湘川路:即指长江三峡一带,这里泛指南方的险恶道路。猿啼:猿猴哀叫。洞庭:指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孤城雁与过:意思是说雁群经过时,常常是飞临空无一人的城池。青山:指巫山。 【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诗。此诗写友人离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首联点题;颔联写送别的具体环境,颈联写离别后友人的孤单和思念,尾联写自己对友人的劝慰之意。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情真意切
雨雪曲 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 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 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 注释: 1. 天山一丈雪:形容天山之高,如一丈般高大的积雪。 2. 杂雨夜霏霏:指夜晚降下的是细密的小雨。霏霏,形容雨点细小纷飞的样子。 3. 湿马胡歌乱:指马在雨中行走,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 4. 经烽汉火微:指烽火台燃烧着微弱的火光。这里可能是指边疆战事稀少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默写。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平时的积累,根据诗句提示,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东门”“独心伤”“日暖”“天晴”等进行默写。答题时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如“垂”“映”“飞”,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回首独心伤。日暖临芳草,天晴忆故乡。映花莺上下,过水蝶飞扬。借问同行客,今朝泪几行
【解析】 此诗是一首宫怨诗。诗以写景起,“金粟柱”和“玉房前”都是指乐器筝,“鸣筝"是写弹奏的筝声,“素手"则暗指弹奏筝的女子。诗人用“金粟柱”“玉房前”等词来渲染环境气氛,使读者产生一种幽雅静谧的感觉。“听筝"句写听筝女子弹筝时的情景。“周郎顾”,指东吴名将周瑜曾于月夜泛舟游于赤壁,闻乐而心动,后与小乔共结连理,此处指女子所弹乐曲很动听。“时时误拂弦”写女子弹筝时不小心触拨了弦,使乐曲中断
结庐回众水,凭几坐来频。 花屿有馀乐,草庭无限春。 初烟侵壁细,小鸟出林新。 幽兴谁相洽,还知愧隐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