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得仁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绩,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简洁明快著称。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释义: 寻陈处士山堂 —— 寻找陈处士山中的草堂 步溪凡几转,始得见幽踪 —— 走遍小溪,经过几次转弯,才看到隐逸之处 路隐千根树,门开万仞峰 —— 道路隐没在无数的树木之中,门户打开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 片云生石窦,浅水卧枯松 —— 片状的云雾生出石头的缝隙
注释: 1. 太虚:天空。 2. 悬畏景:仰望天边的太阳。 3. 古木:古老的树木。 4. 爱(yi):同“嗳”,感叹词。 5. 泉:指泉水。 6. 闲思:闲暇时思念。 7. 来:从那里传来。 8. 鸣滴滴:水声,水滴落的声音。 9. 照竦(sǒng)碧沈(shěn)沈:形容水波清澈明亮,碧绿而深沉。 10. 几:几处、几个地方。 11. 成溪壑(kào):形成山涧和沟壑。 12. 何人:谁。
【注释】 上姚谏议:指唐玄宗时期姚崇的《咏怀诗》三首。“高文”指他的诗才;“盛德”指他的美德。皆谓:都称……为,是说姚崇的诗歌与品德,都堪称古今无与伦比。圣代:圣明的时代。生才子、明庭有谏臣:都是指在圣明的朝廷上有许多敢于直言的大臣。龙衮:皇帝所穿的龙袍。凤池:指翰林院。新:指姚崇任宰相后。却忆:想起。波涛郡:指姚崇曾做过的濠州(今安徽凤阳)刺史之职。来时:指他入仕之初。名因诗句大,家似布衣贫
《赋得听松声》是唐代诗人刘得仁的作品,此诗通过描绘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的景致,以及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的体验,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和内心的宁静。下面将按照要求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读: 1. 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庭院中,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了松树特有的香气。 2. 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其他杂音扰乱心境,整日下来感到精神清爽。 3. 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型,要求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逐一寻找答题区间,仔细分析每个选项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最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作答。 “忆鹤”是这首诗的标题。从题目来看,“忆”是作者对这只鹤的回忆,“鹤”是诗歌描写的对象,而“忆”则表明了诗歌的创作目的,即通过回忆来表现作者对这只鹤的喜爱之情。 首先来看第1句
监试莲花峰 太华万馀重,岧峣只此峰。 当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翠拔千寻直,青危一朵秾。 气分毛女秀,灵有羽人踪。 倒影侵官路,流香激庙松。 尘埃终不及,车马自憧憧。 注释:太华山的山峰重重叠叠,只有这座山最高耸。秋天的时候站在山上眺望远处,就像站在一座荷花盛开的池中一样。山峰高峻挺拔,直插云霄,犹如一朵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荷花。山峰上的树木翠绿挺拔,直插云天,如同一株株挺拔的竹子
诗句输出:万壑千岩景象开,登临未足又须回。 译文:万壑千岩的美景展开在眼前,但登山观景尚未满足,又必须返回。 注释:万壑千岩——形容山峰和山谷多得就像无数的沟壑和岩洞。登临——指攀登山巅,欣赏美景。未足——表示尚未满意或没有达到预期。又须回——表示再次返回。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通过对比登山观景前后的心情变化,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和热爱
贾妇怨 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 诗句注释 1. “贾妇怨”:贾妇,指嫁给商人的妇女。 2. “嫁与商人头欲白”:形容贾妇年纪已长,头发变白,暗示她的辛苦和无奈。 3. “未曾一日得双行”:表示贾妇长时间不能与丈夫团聚,生活孤单。 4. “任君逐利轻江海”:意为商人追逐利益,不顾家庭和责任,如同轻视大海一样。 5. “莫把风涛似妾轻”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霜满中庭月在林,塞鸿频过又更深。 翻译:霜气覆盖了庭院,明亮的月亮挂在树林中。塞外的大雁频频飞过,夜色变得更加深沉。 注释:霜,指地面上的水汽凝结成冰晶;满,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 翻译:我支撑着下巴,静静地坐着想念你。我相信你的心与我一样。 注释:支颐,支撑着下巴;料,推测;得,如同;似,像……一样。 赏析: 面对着皎洁的月光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世荣枯岂足惊,相逢惟要眼长青。”前句说世事的盛衰荣辱,岂能足以使我吃惊?人生在世能相遇,那才是最大的喜悦和荣幸。后句说我们虽然分别,但只要我们的心永远年轻、永远纯洁,那么,即使不能相见,也是值得欣慰的。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与从弟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彼此间相互理解的心情。“从来不爱三闾死,今日凭君莫独醒。”“三闾”指屈原。屈原是楚国大夫,因忠言直谏遭谗,被贬逐湘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