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远
【解析】 此诗描写了一位佳人秋夜幽会的情景。首句“绮帷高揭”,交代了主人公所在的环境;次句写主人公在秋夜中,被一阵风儿吹得流苏结子,随风飘荡,暗示出主人公的欢愉心情;第三句“兴在夜凉多处”,表明主人公是在秋天里,在一个清凉宜人的夜里幽会,表达了主人公的喜悦之情;第四句“兰烬短、半明灭”描绘出主人公的情态,也烘托出环境的幽美;第五句“醉彻”,表明佳人在幽会时,酒喝得痛快淋漓;最后一句“香未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描述了他在种菊的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种菊 邻舍送我菊,惜无盆盎栽。 分种东篱下,倚窗日裴回。 初看蓓蕾青,黄蕊参差开。 霜后苦无花,老眼生尘埃。 得此少自慰,可以荐一杯。 更用数日晴,南枝须有梅。 译文: 邻居送来菊花,可惜没有盆子来种植。 我把菊瓣分成几份种在东边的篱笆下,倚窗观望时心情有些迷茫。 最初看到的是含苞待放的绿色小芽,黄色的花瓣参差不齐地展开。
寄史贵质 淳祐六十翁,生遇时节好。 朝游渔樵社,晚入诗酒保。 不为名利缚,刚被花月恼。 时发少年狂,未省身已老。 强歌无馀欢,闻者笑绝倒。 齿发渐凋疏,形容顿枯槁。 平生千金躯,岂不自爱宝。 幸然本根在,收敛尚及早。 何必大药资,尪羸多寿考。 也无政事堂,也无沙门岛。 注释: 1. 淳祐六十翁:指作者自己,淳祐为南宋理宗皇帝的年号,六十岁即表示长寿。 2. 生遇时节好: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时代
【注释】 夜半:半夜。月:月亮。中夜:半夜时分。月初上:指新月初升。东床:古人称自己的儿子为“东床”,此处借指自己的孩子。 展转寐不成:辗转难眠,不能入睡。展转:翻身或翻来覆去。 乌鹊:乌鸦。 向平:汉末人向子期,隐居不仕,常在田间行走,自称“吾家贫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归隐后所作。诗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富贵无常的感叹。 首二句写月出时所见。月出,即新月初升,天色还黑
蟋蟀 蟋蟀一何多,晓夜鸣不已。 居然声相应,各为气所使。 零露聊饱蝉,落叶才庇蚁。 秋风满庭砌,安能久居此。 愁声不欲听,我听差可喜。 平生胜负心,一笑付童子。 注释: 1. 蟋蟀一何多,晓夜鸣不已:蟋蟀这么多,从清晨到夜晚一直在鸣叫。 2. 居然声相应,各为气所使:蟋蟀的叫声互相呼应,各自被各自的气质所驱使。 3. 零露聊饱蝉,落叶才庇蚁:微薄的露水刚好让蝉吃饱,而蚂蚁则得到树叶的遮蔽。 4
【注释】 宝公传:即《宝应寺碑》,唐代李绅撰写。钟山:今南京市东郊钟山,因山上有南唐金陵(今南京)的古塔——鸡鸣寺而得名。 【译文】 我读李绅写的《宝应寺题名记》,今天在钟山游玩。 慢慢走着,在万松中间,直上千峰之巅。 古塔在木末,寒泉在岩幽。 远望江流奔流,才知道人在这世上浮沉不定。 很喜欢雪竹庵,我想在这里隐居。 【赏析】 此为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在游览了钟山后,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诗。
【注释】 1. 试:尝试。 2. 郑佽(cí):字元叔,宋代人,有文名,善鉴识人物。 3. 元丰:宋神宗年号,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为北宋中叶。 4. 砚:古代研磨器,用来研墨写字。 5. 极:极其。 6. 相者:相貌的人。 7. 想见:想象得到。 8. 墨旧兔颖新:墨色陈旧,笔尖却崭新如初,形容砚石质地细腻,用久不衰。 9. 行斋:书房中的书斋。 【赏析】
钱儒珍家赏桂 客人来了就该喝酒,醉在这堆金粟堆。 秋风何时到来,丛树参差盛开。 香气逆着人鼻,蓓蕾藏圣胎。 攀枝折其荣,落穗浮酒杯。 后夜有佳月,弄影须徘徊。 红袖歌未终,画角毋庸催。 注释: - 客至当饮酒:客人到时应当开怀畅饮。 - 醉此金粟堆:沉醉在这堆如黄金一般璀璨的桂花之中。 - 秋风何时到:秋天的风什么时候才会到来? - 丛树参差开:树木参差不齐地开放。 - 馨香逆人鼻
凉风 凉风撼庭竹,起舞如翠蛟。 乱叶打窗来,卷尽破屋茅。 飞云行太空,万窍争怒号。 烦暑一扫净,解我心郁陶。 【注释】 撼:摇动 翠蛟:指竹枝。 万窍:指千岩百壑。 郁陶:抑郁不乐。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首句写风,“撼庭竹”表明了风的强劲,用“起舞”二字,形象化地描绘出风势之大,把竹吹得好像在跳舞一样,生动传神。次句写风过处树叶纷飞的情景,“乱叶打窗来”,是实写
【解析】 此诗为七绝,首二句写景,后三句抒情。全诗意境凄婉,风格清丽。首句写诗人踏冰而行之艰难;二句写蟾光映照之下的清水,暗喻环境幽冷;三句“可怜偷桃儿”,以桃自比,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同时暗寓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四句写自己贫困潦倒,生活窘迫。最后两句写儿子虽无高才,但也能进入城市谋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坎坷的感慨。 【答案】 (过岳公故居) ①赤脚踏层冰:形容冰雪覆盖大地,脚下踩着厚厚的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