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
题蔡学渊墨竹 能画故人今不见,空馀翰墨寄高情。 何时归到螺江上,共倚琅玕听凤鸣。 赏析: 解缙,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作品以雄劲高古和雅致著称。《题蔡学渊墨竹》是解缙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墨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高洁志向的追求。 诗中“能画故人今不见,空余翰墨寄高情”表达了诗人因故人离去而无法相见,只能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执着
【注释】 南行题扇:在南方行走时,把题着字的扇子作为礼物赠人或自己留念。 其二:第二句诗。 天门颁赐:指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因封禅泰山,命中书舍人张说起草《纪泰山铭》,文甚典丽,诏令颁赐天下。 翚飞:彩羽纷乱的样子。凤羽:凤凰的羽毛。 下龙墀:指皇帝御座前台阶下。墀(chí):石砌的台阶。 流落江南:被贬谪到江南。 清风及四夷:使四方邻国都得到好处。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中,“南行题扇”“其一”,是说这首诗是写在扇面上的第一首诗。从“用舍”可知,诗人在政治生活中的态度。“舒卷炎凉动合宜”的意思是
注释: - 题青山白云图送廷琛:题目是《题青山白云图》以送给廷琛。 - 宦游谁不爱青山:在官场上,谁不想看到青山呢?表示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 世上浮名好似闲: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虚妄的名声就像闲散一样无谓。 - 绾住白云岩际宿:把白云端住,在山崖下住宿。 - 任他流水去人间:任由它随流水而去,到人间来一趟也无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释义: 霜光沉沉地铺起黄昏的寒意,秋云缭绕的荷叶护着阑干。 形骸已在虚无境界以外,不怕王孙的金弹丸打中。 注释: 1. 霜影沉沉:霜气浓重,天色昏暗。 2. 希夷外:指道家所说的“太虚”之外,即超脱尘世的境界。 赏析: 此诗为题芦雁图所作之二章,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图画。首句写暮色降临,寒气逼人,霜光沉沉,给人以冷清凄凉的感觉。第二句则通过秋云荷叶来衬托这种气氛,增添了几分幽静和神秘感
【注释】 茹:吃。蔬:蔬菜。甘香:甘美可口,这里指蔬菜的滋味香甜诱人。长在:生长的地方。 莫云:不要说。 调羹:调菜时用的汤勺。鼎:古代一种烹饪用具。金碗:用金做成的餐具,这里比喻美食。饫(yù):饱食,吃得太饱。 厌:嫌,满足。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蔬菜的赞美,来寄托自己对清贫生活的向往和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生活的不满。 首联“蔬 茹甘香可疗饥,莫云长是在茅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的能力,是古诗文阅读常考题型之一,主要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的能力,诗歌的情感、思想主旨及手法等都是考生普遍关注的点。 此诗首句“雪压筼筜翠叶低”,诗人以“雪”起笔,以“竹”为景,写出了竹子经雪压后,叶子低垂,显得十分憔悴的样子。次句“文禽声寂不闻啼”一句紧承上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旨及写作背景的把握。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要求考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来赏析诗句。
【解析】 此诗是诗人对母亲在世时所居的戏彩堂的怀念。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深沉真挚,体现了诗人对母亲深切的感情。 “春风庭砌长兰苕,堂上慈亲冠凤翘”两句,写戏彩堂的景致,表现了母亲的高洁和端庄。 “彩服尊前映朝日,回銮紫诰下青霄”二句,写母亲生前为官时的情景。 “彩服”,指官服,这里指母亲做官时的服饰,“尊前”,指宴会上的宴饮场所,即席前。“回銮紫诰”,意即回到朝廷,接受皇帝授予的官职或爵位
注释: 汴水向东流,宋朝的政权已经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蔡襄的名声和功绩像太阳和星星一样高悬。他的精神、才华和书法仍然充满活力,我想在朝廷上看到皇帝亲自为他赐对的时候。 赏析: 本诗是宋代诗人苏辙对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一首题咏之作。全诗以赞颂蔡襄的功德为主题,抒发了对蔡襄的敬仰之情。首联“汴水东流宋社移”,写汴水(汴河)向东流动,宋朝政权已由中原南迁,蔡襄的声名也随之远播。颔联承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