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
荻秋杂咏雪鸥阁 日夕水烟起,细雨渔舟出。 草阁生微寒,主人方抱膝。 【注解】 (1)“荻秋”:指初秋时节。 (2)“杂咏”:多方面地描写。 (3)“雪鸥”:《庄子·逍遥游》中有《北冥有鱼》一篇,其中说北海有一条大鱼,名叫鲲(kuán)。鲲在北海里翻腾,化为鸟,名叫鹏(péng),翅膀上运载着三千里长的巨大冰块,从北海飞往南海。这里借指诗人的诗才像那巨大的冰块一样,从北海飞向南海。 (4)“阁”
【注释】 南岳:即衡山,在湖南省。 薶(yǎn):埋藏。 【赏析】 此诗赞美了薛厚妻南氏殉夫的节烈精神,歌颂了南氏的高尚品质。首句“峻如南岳千盘秀”,是比喻,说薛妻南氏如同高耸入云、千折百回的山峰一样美丽、崇高。第二句“洁比中峰万仞华”,也是比喻,用“中峰”指薛妻南氏,说她的品德纯洁无瑕,如同峰巅上那盛开的万年花那样美丽。第三句“薶骨山中应化玉,飞魂天外亦成霞”,进一步赞扬薛妻南氏的节烈精神
这首诗的原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村居》。 日暖风微杨柳斜,桃华处处点村家。 注释:阳光温暖,风儿温柔,柳树轻轻摇曳。桃花盛开,点缀着村庄的家家户户。 谁人此际能闲坐?载酒东皋醉落霞。 注释:在此刻谁能悠闲地坐着呢?我带着美酒,在东皋欣赏夕阳美景,沉醉其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乡村景象。诗的前两句写景,通过“日暖风微杨柳斜”和“桃华处处点村家”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注释】 和西筑咏引泉:和:应和,响应;西筑:地名,在今江西。这首诗是作者于元大德五年(1291)至六年(1292)间游江西时作的。咏引泉:即《咏引泉》,这是一首咏物诗。 【赏析】 “山上雪连屋,山僧拥褐眠。”首句写景:白雪覆盖了整个山坡,连房屋也披上了银装。第二句写人,一个僧人正在裹着厚厚的棉衣酣然入睡。此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个幽静的雪夜山居图。 “下方来往绝,身在几禅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晓全文大意,把握诗中所包含的意象、情感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 “时穿深竹坐”,写自己常常在深山竹林中坐卧,这一句点明了诗人经常到山林之中来寻找灵感;“人境忽如失”,意思是进入山林后忽然感到仿佛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这句写出了诗人身处山林时的心境,即超脱尘世,忘却一切烦恼;“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这是写眼前的景象
诗句原文 自将山竹种,岂望便成林。一竿明月里,聊尔步清阴。 注释解释 - 自将山竹种:我亲手将山中的竹子种下。 - 岂望便成林:我并没有期望这些竹子能够快速生长成林。 - 一竿明月里:在明亮的月光下,我独自拿着一根竹竿。 - 聊尔步清阴:只是轻轻地走在路上,享受这凉爽的月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中种植竹子的情景。诗人并没有期待竹林能够迅速茂盛
和西筑咏引泉 偶随白云出,不掩白云扉。有客坐来久,山僧归未归。 注释:偶然间跟随白云一起出来,没有遮挡住那白云的门户。有客人坐着久久不离去,那山中的和尚是否已经回家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和隐逸生活的图景。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首句“偶随白云出”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没有受到外界干扰
翻译: 我漫步在涧边石头旁,停下来休息片刻。 不知道山中的月亮已经吐出来,它已经映照在竹窗的前面。 注释: 1. 裴回:徘徊、逗留的样子。 2. 涧边石:指在山涧边的岩石上。 3. 小憩(xi): 短暂休息的意思。 4.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5. 竹窗前:竹林中的窗户前边。 6. 不知:不知道。 7. 山月:指山上的月光。 8. 已满:已经充满了。 9. 竹窗:竹制窗户。 赏析:
【注释】 和西筑咏引泉:在西边的山岗上修建了一座亭台,亭台上有口井。 独坐松堂下:独自坐在松树林间的小亭子里。 参差静影来:树梢上的枝叶参差错落,映入池中的影子也显得错落有致。 西湖歌吹歇:西湖边的歌声与乐声停止了。 推却小窗开:推开窗户,让清风拂面而来。 【赏析】 《和西筑咏引泉》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首句中的“参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分析诗歌的情感。“次第竹根来”,意思是竹子顺着山势长成,竹根顺山势依次排列;“相将得到家”,意思是竹子相互靠近,好像一家人一样;“鸟啼春雨后”,意思是鸟儿在春天雨后鸣叫;“流出满山华”,意思是泉水从山上流下,像花朵一样。整首诗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