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
《荻秋杂咏 其三 巢居》是明代诗人高攀龙的作品,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景象。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远村人语寂:这句诗通过“远村人语寂”表达了夜晚的宁静,远离喧嚣,只有远处村庄传来的低语声。这里的“远村”可能指的是村落的位置,与城市或繁华地区相对比,显得更加宁静和祥和。 2. 幽入卧方妥:这里“幽入卧”意味着诗人进入了安静、舒适的状态,能够安心地躺下休息
翻译:我虽言过其实,但聊尔混同于樵夫牧人。 注释: 日夕水烟起:太阳落山时,水雾缭绕。 细雨渔舟出:小雨时节,渔民划着船出门。 草阁生微寒:在草屋中感到些许寒冷。 主人方抱膝:主人正抱着膝盖坐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春天的傍晚,看到窗外的景色,内心产生了一些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情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日夕水烟起,细雨渔舟出。这句描绘了夕阳西下
荻秋杂咏雪鸥阁 没有客人常关着门,有客来时一起欣赏。 离去来去也无心,春风芭蕉长。 注释: 荻秋:指秋天的荻(即芦苇)叶。杂咏:泛指诗作。 雪鸥阁:指在雪中飞翔的鸥鸟。 译文: 没有客人常关着门,有客来时一起欣赏。 离去来去也无心,春风芭蕉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闭门谢客、欣赏自然风景的诗。首句“无客长闭门”表达了诗人对外界的隔绝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追求
注释:在松林山岩下采薪,太阳西沉,我背负着满满的一肩柴火。心中常常怀念那高飞天际的仙鹤,或许它也会因为躲避茶烟而远离此地。 赏析:诗人在日暮之时独自在山中劳作,背柴归家。诗中通过描绘采薪、负柴的劳动场景,展现了诗人勤劳朴实的一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此外,还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和谐,以及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注释: 小窗当北牖,日夕生凉风。小窗对着北面的窗户,傍晚时分吹来一阵凉爽的风。 最爱竹丛里,忽亚一枝红。最喜欢在竹子的丛林中,忽然发现一树枝头盛开了红花。 赏析: 《秋华咏菊》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 首句“小窗当北牖”,以小窗作为视角,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画面。接着,“日夕生凉风”一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自由、无拘束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诗句和译文的逐句解读: 1. 心随白云远:这里的“心”指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或情感状态。他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天空中飘荡的白云相连接。这种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像白云一样自由自在,不受束缚。 2. 亦随白云迟:这里的“亦”表示“也”,强调了诗人与白云之间的同步关系。他认为自己的思想
【注释】 日暮:傍晚。有好怀:即“有良辰”,指美好的时光。闲闲:闲适、悠闲的样子。篱边:指篱笆的旁边。黄菊:黄色的菊花。相对:相互面对、凝视。还:回眸,回头看。 【赏析】 《秋华咏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该诗描绘了在日暮时分,作者看到篱笆旁边的黄色菊花,便停下脚步来欣赏和品味这美丽的景象的情景。 首句“日暮有好怀”,表达了诗人在日落时分所感受到的美好时光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根据重点词句概括出句子所描写的画面,最后结合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本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图景:夫容临清流,露下色冷清。山斋人未眠,独步月中影。 【答案】 译文:丈夫的容颜临清流,露水落下颜色更冷清。山中的书房人未眠,独自漫步在月光中的影子。 注释:①夫容:丈夫的仪容。②夫容临清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时,要通晓诗意和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秋华咏菊”是首句,意思是在秋天的时候赞美菊花。“山人昼扫室,焚香读周易”,这句写诗人白天清扫屋子,烧香读《易》经。“秋华咏菊”的意思是秋天的时候赞美菊花,也就是赞美菊花的清高品格。“泠然万念空”,意为清凉之感油然而生,所有的思绪都像被抽空了一样
注释: 1. 白云篇:指《白云歌》。 2. 遥望白云来:远远地望见白云飘来。 3. 转见白云去:突然看到白云飘去。 4. 白云去不来:白云飘走,不会再回来。 5. 不知散何处:不知道它飘向了哪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诗人通过观察白云的来和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慨。 首句"遥望白云来",描述了诗人在远处看到白云飘来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