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
注释: 韬光山:位于安徽歙县北,为奇松怪石所环抱的深山。 山黛浓于染:用浓墨点染出山色,比用淡色要浓艳,这里指山的颜色。 丹枫闲翠竹:红叶在绿竹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鲜艳,这里形容秋天景色的美丽。 远见白日间:在远处可以看见太阳。 结小屋:在山中搭建一个小屋子居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在韬光山中的宁静生活。首句“山黛浓于染”,以浓墨点染出山色,比用淡色要浓艳
【注释】 寒风客衣薄:在寒冷的天气里,客居在外的人衣服单薄。 依岩暴朝旭:依偎在山岩上欣赏早晨的阳光。 坐久不知还:因为沉醉于山中美景,坐了很久都不知道该走了。 山童报黍执:山中的童子拿着饭盒来叫主人吃饭了。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山中偶遇晨曦,悠然自得地欣赏自然景色的闲适心情。诗一开头,就以“寒风客衣薄”四字勾画出一幅冬日旅人身着单衣、在寒风中徘徊的画面,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接下来
【注释】: 秋华咏菊 华开在今朝,华落不终夕。 开落如君恩,丹心不可易。 注释: 秋华咏菊 秋天的菊花盛开在今天,但花期不长,不到一个晚上就会凋谢。它的开放和凋谢就像你的恩情一样,是难以改变的。 赏析: 此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赞美之情。首先,诗人描绘了菊花在今天盛开的情景,然后指出它的花期短暂,不到一个晚上就会凋谢,以此来比喻人的恩情也是短暂的,一旦得到恩惠就应当感恩图报。最后
注释:秋天的水不可流到尽头,月光出现在寒冷的山中显得十分宁静。 一夜之间孤舟停泊在岸边,风吹过芦苇发出冷清的声音。 赏析:此诗描写了秋夜中的景色与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注释】 水居:居住在水上。畼(wéi)人意:使人心旷神怡。 桃华:桃花盛开,春色盎然。满:充满。家,指村舍。 天却无此华:天上没有这样美好的春景。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言志的小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 “水居饮酒诗”是题目。从题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在水上居住时饮酒的情趣。 第一句“春气畼人意”,春天到了,使人精神焕发,心情舒畅,所以“春气”是引起人愉悦心情的
日暮山寂然,树响栖乌下。 译文:夕阳西下,山色空蒙,鸟儿归巢,寂静的山林中只有风声和树叶的沙沙声。 注释:山寂然:山寂静无声,形容山中的宁静。树响栖乌下:树上的鸟叫声传来,说明天色已晚,鸟儿纷纷归巢。 独行深涧边,野华摘成把。 译文:我独自一人行走在深深的山涧边,采摘着野花。 注释:独行:一个人行走,形容诗人独自行走在山涧边。野华:野生的花朵或草花。摘成把:把野花采摘下来
戊午吟 学人须自立根基,三戒当先谨独知。 无分少壮老异境,一于财色斗严持。 镇重常如五岳峙,防危更似九河堤。 大廷暗室心如一,玉粹金精体不亏。 注释: 1. 学人须自立根基:指学者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能盲从他人。 2. 三戒当先谨独知:这里的“三戒”可能是指古代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戒”是其中之一。而“谨独知”则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要遵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3. 无分少壮老异境
戊午吟 精气为躯造化功,游魂为变浩无穷。 如何谓死为灭尽,反落禅诃断见中。 神化自然称不测,有无不著是真空。 莫将空字谩归佛,虚实原于微显同。 注释: - 精气为躯造化功:这里指的是人的生命是由天地间的精微之气凝聚而成,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然界的一种造化之力的作用和结果。 - 游魂为变浩无穷:这里的“游魂”是指那些在世间游走的灵魂,它们的变化是浩渺无垠的,无法穷尽。 - 如何谓死为灭尽
【解析】 1.题画:《题画》是写在书画上的字或画。2.此君:指竹,这里用作人称代词。3.高节:高尚的气节。4.亭亭:挺拔的样子。5.孤植:单独栽种。6.千亩阴:形容竹子茂密。7.不碍:不受拘束,不受干扰。8.青山色:青山的本色,指竹的颜色。9.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幽雅、清丽的竹林图景,表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与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之情。 【答案】 译文:这君子有高尚的品格,独自成一丛,它生长得很茂盛
【注释】 ①韬光:山名,在今浙江省德清县东南。②开窗北山下:指在北窗下看到山下的韬光。③日出竹光朗:太阳从竹丛中照出来,光芒四射,十分明亮。④楼中人兀然:指诗人自己,兀然指独自的样子。⑤鸟崔时来往:指鸟不时飞来飞去。⑥崔:同“催”。⑦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首句写窗外的景致,次句写室内的景致,三句写室外的景致,末句写作者观景时的情态。全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