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穿深竹坐,人境忽如失。
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晓全文大意,把握诗中所包含的意象、情感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
“时穿深竹坐”,写自己常常在深山竹林中坐卧,这一句点明了诗人经常到山林之中来寻找灵感;“人境忽如失”,意思是进入山林后忽然感到仿佛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这句写出了诗人身处山林时的心境,即超脱尘世,忘却一切烦恼;“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这是写眼前的景象:夕阳斜照着前面一座座山峰,在这一片宁静中,突然从松林中走出一个僧人,这里描写的是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山林图,突出了山林之美。
译文:我时常在深山竹林中静卧,置身其中,感觉仿佛丢失了什么。
进入山林之后,忽然感到好像丢失了什么,眼前所见是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山林图,突出了山林之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借景言志,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之情。
首联“时穿深竹坐”是写自己常常在深山竹林中坐卧。这两句是说,我常常喜欢在深山之中,坐在茂密的竹林里。诗人之所以选择这种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因为他深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常建《题破寺后禅院》)的道理。他希望远离尘世的喧嚣,以追求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颔联“人境忽如失”是说,当我走进山间的时候,好像丢掉了什么似的。诗人把这种心情比作“人境忽如失”,说明他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心灵的愉悦。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能够摆脱尘世纷扰的羁绊,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自由自在的解脱。颈联“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是说,太阳落山的时候,照耀着前面的山峦。这时从松林中走出了一个僧人。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山林图,突出了山林之美。
这首诗通过写自己在山中的所见所感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世俗的厌倦之心。它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答案】
韬光山中杂诗
时穿深竹坐,人境忽如失。
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
译文:我时常在深山之中,坐在茂密的竹林里,好像忘掉了世间的一切。当夕阳西下时,我来到山中,发现一位僧人正在树林中行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借景言志,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之情。
首联“时穿深竹坐”是写自己常常在深山竹林中坐卧。这两句是说,我常常喜欢在深山之中,坐在茂密的竹林里。诗人之所以选择这种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因为他深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常建《题破寺后禅院》)的道理。他希望远离尘世的喧嚣,以追求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颔联“人境忽如失”是说,当我走进山间的时候,好像丢掉了什么似的。诗人把这种心情比作“人境忽如失”,说明他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心灵的愉悦。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能够摆脱尘世纷扰的羁绊,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自由自在的解脱。颈联“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是说,太阳落山的时候,照耀着前面的山峦。这时从松林中走出了一个僧人。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山林图,突出了山林之美。
这首诗通过写自己在山中的所见所感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世俗的厌恶之心。它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