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
戊午吟 人心偏倚道心中,凡念回旋即圣功。 精是不迷如日照,一为不二与天同。 笃恭为执辰居所,未发为中水不风。 圣智聪明收敛尽,寂然不动感而通。 注释: 戊午吟:指在戊午年(1587)所作的诗《戊午吟》。 人心偏倚道心中:人的心偏向了内心,即心灵。 凡念回旋即圣功:所有的念头回到内心,就是圣人的功力。 精是不迷如日照:精气不迷惑像阳光照耀。 一为不二与天同:一物是万物的本源,与天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标题、作者、内容、手法、表现的意境以及情感等,然后依据这些要求逐一对诗歌进行赏析。 《戊午吟》一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戊午年”起兴,诗人在戊午年(1058)五月一日作此诗,表达了他立志做官、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前两联写诗人立志做官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后两联写诗人要立志高远并付诸实践的决心
【注释】 ①戊午:即“五戊”,古代以干支记日。五戊为农历正月,故称戊年。 ②荡荡乾坤:广大无边的天地间。此指天地之间。躬(gōng):自任,承担。 ③穆穆:形容天空广阔,云开天高的样子。 ④冰泮水瀜瀜:冰融化,水涨溢。泮,通“畔”,“岸”。瀜瀜,水盛大的样子。 ⑤履薄临深:比喻处境困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缘底事:是什么缘故。 ⑥寂:静。 ⑦无浪又生风:比喻没有风波,又出现新的问题。 【赏析】
戊午吟 吾儒穷理最为先,理彻心空不入禅。 穷是十分到底处,理须一物不容前。 六经尽向躬行譣,一字不从文义牵。 自有豁然通贯日,方知日用是真元。 注释与赏析: 1. 吾儒穷理最为先:儒家追求通过穷尽事物之理,达到对事物的透彻理解。这里的“穷”指的是深入探究、彻底理解的意思,“理”则是指事物的规律或道理。这句话强调了儒家学者在探求真理时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物物其来有定则,自然之则为天。 但因在物付各物,一任纷然本寂然。 随处家庭堪作佛,无须岩壑始修仙。 北机实在程门显,何事庐山不细研。 赏析: 这首《戊午吟》是明朝高攀龙所作的诗作之一。全诗共五句,每一句都富含深意,通过描绘自然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第一句:“物物其来有定则。” “物物其来有定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定规律
【注释】 静坐吟:静心修炼的诗。 一敬融:一片灵明,就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的精神世界。“敬”是尊重、敬重的意思。“一敬融”就是一片灵明,就是人的良知良能。 馀法:别的方法,别的办法。 乾坤:天地,宇宙。“浩荡”形容天地广阔无边,浩瀚无垠的样子。“古”和“今”相对,指过去与现在。“还”是回复的意思。“复”是再的意思。“乾坤浩荡今还古”,就是说天地间万物都是回归自然,回归大道之中。 日月光华
戊午吟 圣贤止是学为人,学不知天人未真。 天在人身春在木,人居天内木涵春。 万殊精别方知义,一本穷研始识仁。 试看天人无间处,不知天道岂知身。 注释与赏析 1. "圣贤止是学为人" - 注释:圣人和贤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成为有德之人。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即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德行,达到圣人的境界。 2. "学不知天人未真" - 注释
戊午吟 中庸二字圣真诠,来自唐虞一脉传。 本体睹闻为入窍,工夫戒惧是天然。 但从庸行庸言里,直彻无声无臭先。 此是人人真本色,可怜千古作陈编。 注释: - 中庸:儒家经典《中庸》篇名,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强调中和、适度的哲学观念。 - 圣真诠:即圣人的真正诠释,指的是对《中庸》这部经典深入理解后的解读。 - 唐虞:指唐朝和虞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朝代
戊午吟 格物无端成聚讼,起于知本二言分。 但知知本即知至,格物何曾有阙文。 本在操舟方有舵,本迷乱国为无君。 只翻诚意一错简,涤荡青霄万顷云。 注释: - 格物: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 二言分:指“知本”和“格物”这两个概念的分别。 - 但知知本即知至:只要明白了“知本(道)”,就可以知道事物的终极道理。 - 本在操舟方有舵:比喻掌握事物的根本原理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 本迷乱国为无君
注释: 戊午吟:即《戊午岁除日寄东平李司空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千圣传心一敬修,不知真敬反成囚。 这句诗的意思是:千代圣人的教诲只有一个字,即“敬”。但如果过于追求这个字,反而会成为囚徒。 欲求一得且永得,须下千休与万休。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只想得到一点,那么就永远得不到;如果想要放下许多,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疏水曲肱常浩浩,百官万务尽悠悠。 这句诗的意思是:清澈的河水弯曲的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