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止
【注释】: 次韵徐立之朝议除夜无酒二首(1)/次韵徐立之朝议除夜无酒二首(2):原诗作者为苏轼,题目中的“朝议”,即指朝廷商议,此处应是借喻官场。“朝议除夜”即指在朝廷上讨论的除夜宴席。(2)朝议除夜:指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元日,王安石、司马光同受辅弼重寄,朝议以除夜宴请司马光,而司马光辞不赴,并作《和子由除夜见寄》诗,故称。 功名本是误成蝇(1),伎俩何劳更镂冰(2)
注释:平生豪气或许难以消除,还记得咸阳的酒宴。诗如同杜甫那样,只有欠缺饮酒的乐趣,在客栈里可能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赏析:诗人通过回忆自己曾经在咸阳时与朋友一起饮酒作乐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无奈。他感慨自己的豪情壮志难以实现,只能以饮酒来消愁解闷。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没有太多事情可以去做,只能在客栈中度过时光。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注释】红旌:古代帝王出师时所乘的红色仪仗。白马羽林儿:指皇帝的亲卫军。丝鞚(kòng):马笼头。当胸:横在胸前,表示保护。短策:短鞭。鸣銮:金饰的铃铛。阿谁:是谁?金印:皇帝的印玺。 【赏析】此诗是杜甫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正月十五日,因太子李亨即位而写的,故称“欢喜口号”。 首句说皇帝的仪仗队和亲卫兵都准备得十分充分。第二句说亲卫兵的服饰华丽,皇帝的亲兵也装备了华丽的武器
【注释】 曾宏父:诗人的朋友,曾任湖州太守。游吴兴:游览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叶内相:叶梦得,字少蕴,北宋大臣、文学家。八首:指叶梦得的《登岳阳楼》八首诗。叶氏诗八首中有“洞庭青草湖边秋”之句。次其韵:即按叶梦得的韵脚来写诗。 【赏析】 这首七律是和叶梦得的《登岳阳楼》,并作八首诗的序。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题旨:自己久历宦途,手不释经,但胸中壮志难酬,所以借游吴兴之机,向友人叶梦得求教致君术
【注释】: 刘豫(107-113),宋钦宗时,受金人的唆使,起兵反宋。 两淮:指淮南、江南二路。 天子:皇帝。 总六师:统率六军。古代以六军为中央常备军。 鼠子:喻刘豫。窥人:图谋他人。 天地:喻国家。 整顿:治理。 赋与:赋予。 浩荡:广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宋钦宗靖康之难后所作,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了他希望国家尽早得到治理,恢复生机的愿望。 首句“天戮齐东老逆臣”
【注释】 猛将:指勇猛的将领,这里暗指张巡。心期箭有神:意即心有神箭。竞前:争先。知贼不知身:知道敌人却不顾及自己。圣恩:皇帝的恩泽。令贷:命令赦免。签军:军队的编制,一签为一千人。汝是中朝个里人:汝,你;中朝,朝廷。个里,这里。 【赏析】 这是一首赞扬张巡抗击安史叛军的诗作。诗人在赞颂英勇无畏的张巡的同时,也歌颂了唐朝人民保卫国家的壮举。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明快。 “猛将心期箭有神”一句
注释: - 贼臣刘豫挟虏骑犯两淮:贼臣指刘豫,他的部下挟持敌人入侵两淮。 - 天子亲总六师(军队):皇帝亲自统率六路大军出征。 - 出征贼骑摧衄宵遁:大军出征击败敌军,在夜晚逃跑了。 - 銮舆既还效杜拾遗作欢喜口号十二首:皇帝的御车已经回来了,效仿杜甫的《欢喜口号》创作了12首诗歌。 - 六代金陵是帝州(金陵:古称南京,六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六代时期的金陵(现在的南京)是帝王之都。 -
【注释】刘豫:指宋钦宗。虏骑:指金人。两淮:指宋朝的淮南和江北地区,是金兵进攻的目标。总六师:统率六军,即调集军队。摧衄:击败敌军。宵遁:夜间匆忙逃跑。銮舆:皇帝所乘的车子,这里指宋徽宗。效杜拾遗作欢喜口号:效法杜甫在《三大礼赋》中的“喜君之来”诗。 【赏析】此诗为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在危急关头仍保持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态度。全诗语言平实,但情韵深长
这首诗是杜牧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他以诗歌形式讽刺了刘豫的背叛行为。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胡儿驱马意何忙,淮海暄风炫日光。(注释1) 这句诗描述了胡人(指刘豫)骑着马在淮南沿海一带驰骋,天气晴朗,阳光照耀着海面,给人一种忙碌的感觉。(注释2) 心折关河归不得,而今底处是家乡。(注释3)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望和无奈,他虽然身在北方,但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悲伤
这首诗的翻译是: 杖策初闻桑下谣,氐羌酋长待来朝。 而今有酒须相乐,前日忧思骨合销。 注释:杖策:拄着拐杖。桑下谣:指民间流传的歌谣。氐、羌:古代西北地区的两个少数民族。来朝:前来朝见。有酒:有酒可供欢聚。相乐:相互欢乐。前日:昨天。忧思:忧虑和思考。骨合销:骨头都消失了。赏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听到民间歌谣后,对朝廷的态度有了改变,他不再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了。他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有人前来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