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止
逐句释义 1. “次韵江西李相君七咏双莲阁”: 这首诗是诗人对江西李姓相知的回应,以七篇诗歌的形式,赞美双莲阁的美丽。 2. “闽岭风尘旋扫空”: 这句意味着在福建的山岭上,经过一阵风后,尘土被吹得一干二净,显得非常清新。 3. “挽回春色到花丛”: 春天的气息被重新带回了花丛之中,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4. “长红小白参差见”: 这句话形容了花朵的颜色,长红色和白色相互映衬
【注释】敏上人:指僧人敏,隐斋主人。活计:生计。芒鞋:草鞋。□□□唤去来:这里应是说山林本来就是你的家,你只是被召来而已。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敏上人的隐斋作客时的情景。首句“水石菖蒲真活计”,意思是说隐居的山林中,有水有石头又有菖蒲,这些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活计。第二句“芒鞋不借更奇哉”,意思是说因为有了这样好的环境,所以不用借用别人的鞋子就可以行走江湖了。第三句“山林本是君家物”
【注释】 1. 瘦藤:即瘦劲的梅枝。扶我:扶持我。2. 我:指诗人自己。到溪南:来到山溪之南。3. 含羞:含着害羞的神情,形容娇嫩、妩媚。4. 未入看:没有看到梅花。5. 不是今年花事懒:不是今年的梅花因为天气寒冷而懒得开放。6. 北人携过:北方人把梅子拿来。许清寒:大概很冷吧。7. 赏析:此诗写诗人在深秋季节访梅时所见情景。前两句写梅花未开,后两句写梅花已经盛开,但因天寒而花事懒
【注释】 看山终日自夷犹:整天看着山而久久徘徊不前。指对佛理的探求和思考。 清净谁如此比丘:清净是谁这样的出家人?比丘,古印度语意为“清信士”。佛教徒的初级修行者。 莫指妙高南向是:不要指那最高的山峰在南方。妙高,梵语Mahakala的译音,即妙高峰。 德云还在别峰头:德云还在其他山峰上,德云指佛教中的德云师。《楞严经》卷八:“德云法师者,法云大师也。” 【赏析】 首联写自己终日看山
这首诗是苏轼为山僧善彬写的次韵诗,通过赞美梅花的坚韧与美丽,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注释和赏析: 诗句 1. "苔封老树槎牙甚" - 这一句描绘了一株古老的树被苔藓覆盖的情景,苔藓的生长使得树干显得参差不齐(槎牙),形象地表现出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力量。 2. "何事春风亦与期" - 春风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常被视为带来新生和温暖的象征
次韵江西李相君七咏双莲阁 苍梧云隔漫烟波,露后谁怜泣女娥。此句描绘了一幅烟波浩渺、孤舟独行的意境,苍梧山的云雾缭绕,仿佛隔绝了人间烟火,只有淡淡的烟波在水面上荡漾。露后谁怜泣女娥?露水之后的夜晚,谁又能体会到女子的哀愁与哭泣?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女子命运的同情和怜悯。 会道洗空千古恨,石心今日奈渠何。此句意味着要洗净这千古以来的仇恨,但石头的心却无法忍受这痛苦
【注释】 胡儿:指金朝。 易江沱:指刘豫的部队轻易渡过长江。 奸谀:阿谀逢迎的坏人,这里指南宋的投降派大臣赵鼎、秦桧等。 较量:比试,比较。 孰多:谁多谁少。 【译文】 金人难道敢于轻率地渡过长江?以前宋臣主张议和是错误之举。 请问那些逢迎拍马的人羞于死去没有?如今我们与他们比较究竟谁多谁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时所做。当时,宋朝朝廷内部以赵鼎
诗句如下: 春院花香透白间,梦馀风景似萧闲。 翻译为:“在春天的庭院中,香气弥漫,仿佛连白色的墙壁都能感受到花香的沁人心脾。梦境结束后,眼前的风景宁静而闲适。” 注释说明:“春院”指的是春天里美丽的庭院。“花香透白间”描绘了花香浓郁,弥漫整个院子的景象。“梦馀”暗示着从梦境中醒来后的宁静与悠闲。“风景似萧闲”表达了景色的宁静和闲适。 赏析:这首诗以春天的庭院为背景
【注释】 闻难:听到敌情。君王:皇帝,指宋高宗赵构。敢:怎敢,表示自谦。鞭笞:鞭策驱使。貔虎:猛兽名。江干:长江岸边。英谋:高明的谋略。睿决:明敏果断的决策。知谁敌:知道谁是敌人。周宣:汉宣帝刘询。比并看:比较、衡量。 【译文】 听说敌情,君王不敢自安,亲自指挥军队在江边,鞭笞貔虎猛兽。 有高明的谋略和睿智的决策,就知道谁是敌人,可以跟汉宣帝刘询相比。 【赏析】 此诗为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击
【注释】 东风九市:指洛阳的东市。场,市场;杜拾遗:指杜牧(字牧之)。 梅柳参差近玉堂:梅花与杨柳错落有致地接近玉堂。 应许:允许。 侍臣:朝中大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金兵南侵时,被贬至池州作官时写的。当时,宋钦宗正率六军亲征金军,诗人写此诗以祝贺皇帝成功。全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充满了乐观的情绪。 首句“东风九市遍开场”,描写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东风,春风。九市,洛阳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