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诗句赏析 李攀龙创作《郡斋同元美赋得傍字》 1. 诗歌背景 - 李攀龙与元美的交往及创作初衷 - 邢州客居期间生活体验 - “三载”在诗中象征意义与时间沉淀 2. 诗意解析 - 道路“傍”字象征性解读 - 风尘中自我认知与表达 - 对“接舆狂”的理解与评价 3. 修辞手法 - 运用比喻与拟人增强艺术表现力 - 对比手法强化主题表达效果 - 音韵搭配与节奏感提升诗篇美感 4. 文化意涵 -
```plaintext笑此杯中物,从他世上名。 黄金结客尽,谁识济南生。 ``` 解析: 1. 诗句解读:“笑此杯中物”表达了对世间名利的淡然态度,即使身处繁华之地,也以幽默自嘲的方式看待这一切。“黄金结客”则暗示了作者在追求名誉与财富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真我。“谁识济南生”则是对那些未能理解作者内心世界者的质疑。 2. 关键词注释:“笑此”、“从他”、“世上名”
``` 山中 君去何时归,山中春草夕。 莫将白云庐,不及红尘陌。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作品《山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表达,展现了送别的场景和内心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君去何时归?山中春草夕”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离去后的思念与期盼。接下来的“莫将白云庐,不及红尘陌”,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体上
注释: 朝来送归客,复此长河湄。 早上送走回家的客人,又来到长河的岸边。 立马折杨柳,已无前日枝。 马上挥刀割断杨柳,已经没有以前那枝条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离别友人时所写。诗的首句点出“别”字,交代了离别的原因;二、三两句写出了离别的场景,即诗人站在河边目送友人离去,并折柳赠别;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感人,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魅力
【注释】: 匕首:指佩带在腰间的短剑,古代用作随身的武器。 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照:照射。 【赏析】: 《渡易水》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壮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全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富有感染力。 首句点明送别地点和时间,为下文写壮士慷慨赴义作了铺垫。第二句写环境气氛,渲染了壮士慷慨赴义的气氛。第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壮士的赞美之情。第四句承上启下
寄登宗秀才茂登池亭 其二窗中采莲舟,落日菱歌起。 坐见浣沙人,红颜照秋水。 注释: 窗中:窗内。这里指书房。 采莲:采摘莲蓬。 落日:夕阳。 菱歌:用菱叶做成的船,载着女子唱的歌。 浣沙人:洗衣服的人,泛指洗衣女工。 赏析: 这是一首诗描写女子采莲的情景。诗中“窗外”二字,点明主人公在书房中。“采莲舟”,是采莲女的小船;“落日”,是傍晚时分。“菱歌起”,是采莲女在唱歌。她们唱的是什么歌
``` 怀璧如明月,连城未肯开。 君王终见赏,且为守兰台。 注释:怀揣着如同明月般明亮的珍宝,但却像是一座连着城池一般坚固而不肯轻易开启。尽管如此,终究有一天,君王会看到并赏识这份美好,那时候,你只需安心守护着你的兰台就足够了。 赏析:这首诗以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赞赏和期待。首句“怀璧如明月”,将珍贵的宝物比作明亮的月亮,象征着其价值和光彩
注释:我准备写一首怀人诗,先写成《幼妇篇》。 微音知者少,佳句法谁传。 译文:微音知者少,佳句法谁传。 赏析:此首咏怀诗是诗人在长安时作的,当时他正在思念友人元美而作此诗。“共拟”二句是说,我打算写一首怀念朋友的诗,却先写成了《幼妇篇》;“微音”二句是说:微小的声音知道的人太少了,好的诗句又传给谁呢?表达了诗人对元美的深情
若问浮生事,风尘病里过。 开樽看渐少,伏枕似还多。 注释:如果有人问起我的人生琐事,那么就是我在战乱之中度过的岁月。打开酒杯看着酒量逐渐减少,躺在床上似乎还觉得有些疲惫。 赏析:诗人通过“若问浮生事,风尘病里过”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琐事的无奈和感慨,以及自己在战乱中的辛酸经历。而“开樽看渐少,伏枕似还多”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病床上的生活状态,虽然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但内心依然有着无尽的思绪和期待
注释:为什么你的头发白得像双鬓上的雪,在五月的镜子中显得如此寒冷。 译文:你为什么像双鬓上的雪花般白,五月份照镜子时显得这么冷?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朋友郭子坤的感怀之作,通过对白发、寒镜、烦君镊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衰老的担忧和关切之情。其中,“何来双鬓雪”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外貌变化的惊讶,也反映了他对朋友健康状况的关注;“五月镜中寒”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