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注释】 1、王中丞:指唐代诗人高适。 2、铁马:形容雄壮的战马。萧萧:马叫声。日色黄:指太阳快要落山,天色渐暗。杀气:战争的紧张气氛。满渔阳:在边地。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 3、谁知:何曾想到。一夜:一天之内。旌竿(jīng gān):插有旗子的大旗杆。摇落:凋零。柏:柏树,这里借代中丞。 【赏析】 此诗首联描绘了将军出征前军容严整、气氛肃穆的景象。颔联写战事吃紧,连日来战事不断
【注释】: 莫道江南梦里遥,白杨明日便萧萧。 ——莫要以为江南的春景在梦里遥不可及;明日白杨树就会飘落树叶。 门人尽爱伤春句,不拟招魂与大招。 ——我门下的弟子们都喜爱那些写伤春诗句,但我并不打算去祭奠屈原和宋玉这样的大贤。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怀念,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莫道江南梦里遥”,诗人说:“不要认为江南的春景在梦里遥不可及
【注释】旌旗:军旗。屯:驻扎,聚集。国士:指有才华的人。匹练:一匹白色丝绸,这里比喻大江。 【赏析】此为一首送别之作。王中丞是诗人的同乡,也是诗人的知己好友,两人关系亲密。王中丞即将远行,诗人特地写来此诗相送。全诗用典贴切,情意深长。“白马只今成过隙”一句,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匮乏,吾不如萧何
北风吹雁雁群呼,泗水西流白日徂。 不见浮云千里色,知它何处是姑苏。 诗句释义与赏析 北风吹雁雁群呼:“北风”指的是冬天的寒冷天气,“吹雁”描绘了一群大雁受到北风的驱使飞向南方的景象。这两句诗传达出一种凄凉感,因为大雁在冬季迁徙,而此时正值北风凛冽,它们不得不向南飞往温暖的地方,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生灵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适应。 泗水西流白日徂:泗水是一条河流的名字,这里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
诗句原文: 白云愁色满吴门,疋马孤舟不可论。 注释: - 白云:天空中的云彩,常用来象征忧愁和思乡之情。 - 愁色:指忧愁的面色或情感。 - 吴门:古代吴国(今江苏)的城市,这里代指诗人所在的城市或故乡。 - 疋马:一匹单独的马,形容独自行走。 - 孤舟:单人独船,表示孤独无伴。 - 不可论:无法用言语表达,形容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译文: 在吴城的天空中弥漫着忧郁的白云
【注释】 昨夜:昨晚。烽烟:战争的警报。海上青:指辽东,当时属辽东管辖。麾下:手下。取龙庭:攻占了龙庭城,即辽西地区,后为金朝所据。 雄剑:指好剑。精彩:锋利。遥指燕山:遥指燕山一带。落将星:落在将星上,比喻成为将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王中丞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王中丞的崇敬之情。首句“昨夜烽烟海上青”,写昨夜战报传来,烽火连天,辽东一带战事吃紧。次句“犹闻麾下取龙庭”,写虽然战事吃紧
诗词名句“张郎新制合欢衾,醉拥红颜烛影深”出自明代诗人李攀龙的《戏赠张茂才 其二》。下面将对该诗进行逐句释义: - 第一句:“张郎新制合欢衾” - 注释:张郎(指张茂才)新制的合欢被,即一种用合欢草制成的被子。 - 赏析:这句描述了张茂才新近为新婚夫妇制作的合欢被。合欢被在古代被认为是夫妻之间情感和谐的象征。 - 第二句:“醉拥红颜烛影深” - 注释:沉醉中拥抱着美丽的新娘
【注释】: 自爱:自己珍惜,爱惜。花枝:指女子的身姿。掌上红:比喻娇艳欲滴,犹如掌中的鲜花一样。蛾眉:形容女子眉毛弯曲美丽。如月:比喻眉毛像月亮一样弯弯的。绾春风:指女子的眉眼像春风一样温暖。粉黛:指女子的妆容。随时变:随时变化。多恐张郎画未工:恐怕张君的画工不精好。张郎:指张籍的字号。 【赏析】: 《戏赠张茂才》是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其人其貌;后两句写其妆及其情
送徐汝思 其一 天涯明日故人疏,莫向樽前叹谪居。 最是孤臣偏雨露,君王不问箧中书。 译文 在遥远的天边,明天的老朋友将逐渐疏远。请不要在酒宴之前感叹自己的流放生活。最令人感到孤独的是那些被忽视的人,他们如同被雨露滋养的孤枝。君王并不关心你的心中所藏,你手中的书信也无人问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李攀龙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展现了一幅远离朝廷、身处边陲之地的士子形象
【注释】 送徐汝思:即《送人》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徐汝思:名不详,可能是杜甫的朋友或门生。汝:古时对女子的称呼,这里用作尊称。 骊歌:即战歌。古代在战争中胜利之后,为了表示庆贺,往往奏起战歌来,以示不忘战争。 君自见:意思是你自己已经看到了。君:代词,指代“我”。 何须更问请缨人:意为你何必再向那些请缨求战的人请教呢?请缨: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