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
《投胎夺舍及移居,旧住名为四果徒。若解降龙并伏虎,真金起屋几时枯?》是张伯端的绝句。 张伯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全真道祖师,他不仅精通三教经书,而且涉猎诸种方术。在这首诗中,张伯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修炼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他通过比喻和象征,描绘了修道者从初学艰难到最终顿悟的过程。他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佛性、道性和人性的本质,才能真正达到无漏成真的境界。
诗句:视之不可见其形,及至呼之又却应。 译文: 这物体虽然无形无象,但当你呼唤它时,它又会应声而至。它的声音虽不同于自然界的谷响,但它的确存在,没有这种声音,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注释: 1. 视之不可见其形:形容这个物体非常微妙,无法用常规的视觉方法来观察和描述。 2. 及至呼之又却应:指当人们尝试去呼唤或感知它时,它又以某种方式回应。 3. 莫道此声如谷响:表示尽管这个物体发出声音
圆通 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 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 注释: - 圆通:指佛教禅宗认为的“一念起即是妄缘,一念灭即名为真如”。 - 见:看见、悟到。 - 真空(xūn jīng):即佛家所说的“真空”,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 圆明:即佛家所说的“圆明”或“圆满”,指的是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 根尘:即佛家所说的“根尘”或“根本”
注释: 1. 不移一步到西天:指修行者不移动脚跟,一心向西方极乐世界迈进。 2. 端坐诸方在目前:修行者端坐不动,但心念却遍及四方。 3. 项后有光犹是幻:修行者头顶上方出现光环,这光环虽然虚幻,但仍然被视作一种祥瑞现象。 4. 云生足下未为仙:虽然脚下生出云雾,但这并不能证明修行者已经成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坚定地向西方极乐世界迈进的情景
注释: 《绝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是诗人借佛家“修极乐”的教义,来说明佛教中色空观念的重要性。 释氏教人修极乐:佛教中,修行的目标就是达到清净无为、超越苦海的极乐境界。释氏,即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 亦缘极乐是金方:极乐是指佛教中的极乐世界,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快乐和安宁。而“金方”,则是指极乐世界的中心,也就是佛性的象征。 大都色相惟兹实:在佛教中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佛陀的神通广大和佛法的无碍性。下面是对每一行的解释: - 第一句:“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 “如来”指的是佛祖,这里是赞扬佛祖的伟大与神圣。 “妙体”是指佛陀的本性或本质,这里强调佛陀的本质是完美无瑕的。 “遍河沙”比喻佛陀的智慧无边,就像河流中的细沙一样无穷无尽。 “万象森罗”是指世间万物,包括所有的现象和存在。 “无障遮”表示佛陀能够洞察一切
注释:任他天地万物纵横交错,随他起落沉浮,任由他的动静欢愉。 圆明定慧终无染,就像水生莲花那样,最终自然干枯凋谢。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诗人以大自然为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和理解。他认为,无论世间万物如何变化,只要内心保持平静和定慧,就能不受干扰地应对。就像水中生长的莲花一样,即使外界环境恶劣,也能自我成长,最终自然干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莫把孤阴为有阳,独修一物转羸尪。 劳形按引皆非道,炼气餐霞总是狂。 毕世谩求铅汞伏,何时得见虎龙降。 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莫把孤阴为有阳” - 孤阴和有阳的含义: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孤阴”通常指阴性的、孤立的状态,而“有阳”则指的是阳性的存在或状态。这里暗示着单独依赖单一元素(如药物或能量形式)可能不足以维持平衡。 2. “独修一物转羸尪” -
诗句释义: 1. "三五一都三个字" - 此句描述了数字和方位的对应关系,“三五”可能代表特定的数字组合,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或背景知识解释。 2. "古今明者实然稀" - 此句表达了对智慧或明理之人在古今中稀少的看法。 3. "东三南二同成五" - 描述了地理方位和数量的关系,可能指东方有三地,南方二地加起来等于五个单位或区域。 4. "北一西方四共之" - 描述了北方有一个单位
【注释】 绝句:一种有定格的四行诗,每两句为一联。此诗为五言绝句。鉴形闭气思神法,指练气功。初出艰难后坦途,比喻人做事开始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后来却能顺利通过。倏忽:忽然;万国:指天下各国。奈何弃旧却移居,表示自己不能抛弃过去,去适应新的环境。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练气功者从难到易,最后放弃旧习、移居他乡的诗。 诗的前两句写练功者练功的过程,炼就了高深的功夫,才能游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