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
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的详细注释和赏析: - 第1句:“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 - 关键词:调和、铅汞、成丹、大小无伤 - 诗句释义:这里描述了炼丹的过程,即调和(混合)铅汞这两种元素,以期形成“丹”。这里的“成丹”意味着通过某种方式将铅汞融合,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物质,这种物质被认为具有神奇的疗效或效用。同时
诗句原文: 竹破须将竹补苴,覆雏当用子为之。 万般非类徒劳力,争似真铅合圣机。 注释: - 竹破:竹子破了 - 须将竹补:必须用竹子来修补 - 覆雏:覆盖小鸡 - 当用子为之:应该用种子来补种 - 万般非类:所有的这些都不属于同类 - 徒劳力:白费力气 - 争似真铅合圣机:与使用真铅配合圣机相比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物“竹”和“雏”为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万物相生相补、循环往复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下面是逐句释义: 1. 火记六百篇,十月如转毂。 译文:火的记忆有六百篇,十月如同车轮的滚动。 注释:这是对《周易》中“屯卦”的描述。屯卦象征开始,十月象征着一年的结束和一年的开始交替。"转毂"指的是转动车轮。 2. 朝昏各一卦,屯蒙相趁逐。 译文:早晨和晚上各有一个卦象,屯蒙相互追逐。
绝句六十四首 偃月炉中玉蕊生,朱砂鼎内水银平 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成。 注释:在偃月形状的炉子中培育着玉般纯洁的花朵,而朱砂形状的鼎中则盛放着平静的水银。这两种物质在火的作用调和之后,就仿佛种下了黄芽,渐渐生长起来。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两种物质通过火的作用而发生的变化。诗中将火比作自然界中的太阳,而火的作用则象征着太阳的光辉。通过描绘这两种物质的变化
绝句六十四首 安炉立鼎法乾坤,锻炼精华制魄魂。 聚散氤氲为变化,敢将玄妙等闲论。 注释: - 安炉立鼎法乾坤:在炼丹术中,炉子和鼎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如何正确安置炉子、鼎器,是炼丹的首要问题。 - 锻炼精华制魄魂:通过不断的锻炼和提炼,可以创造出强大的能量精华,以控制魂魄。 - 聚散氤氲为变化:物质的聚集与分散,形成一种微妙的变化,这可能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宇宙法则。 - 敢将玄妙等闲论
【注释】 铅:指制作印刷用的胶泥和刻制印章用的青矾石。 凡铅:泛指一般使用的铅。 真铅:指优质的青矾石(朱砂)。 妙诀:秘诀,诀窍。 诚言:真诚的话。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用铅不得用凡铅》一文中关于用铅的一段论述。作者指出,用铅时不能用一般的凡铅,而要用真正的青矾石(朱砂),因为普通的铅含有杂质,使用后会损害印墨和印章,所以不能使用。作者在这里强调了用铅的质量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正确的用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诗歌意象和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一物含闻见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此句中“一物”是佛教用语,指“空”。“含闻见觉知”“显其机”,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包含有闻、见、觉、知这四类作用。“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此句中“一物”是指佛教用语,指一切有为法(即色身)。“非有”就是没有
【注释】 1. 东方青龙(青龙)西白虎: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 2. 南面朱雀(朱鸟)北玄武(玄龟):南方属火,北方属水。 3. 四象生真土: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 定计将军:指诸葛亮。 5. 两手擒来合战时:用双手捉住对方,进行战斗时。 6. 正见中秋月当午:正好看到中秋那天的月亮正中午。 7. 杀气:形容杀敌时的气氛。 8. 周星:周代的星宿。 9. 须臾:片刻。 10
炼铅火候 三十文爻七十武,二百六十分明数。 首尾须教用武烹,中间文火温温煮。 炉中炼出五彩光,赫赫一粒大如黍。 将来掌上和壳吞,逍遥永作真仙侣。 注释: 1. 文爻:指卦象中的阴爻(--)或阳爻(-----)。 2. 武:这里指火势猛烈的炼丹方法。 3. 分明数:清晰的计数方式。 4. 武烹:指用猛火烹煮。 5. 文火:指温和的火力。 6. 五色光:这里可能指的是炼丹过程中生成的各种颜色的光芒
注释:不必纠结于丹灶费时的烦恼,炼制药物应寻找偃月炉。 天然的真火已经具备,无需借助柴炭和吹风来激发。 赏析:这是一首关于炼药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天然真火的赞美。他认为,天然的真火已经具备了炼药所需的条件,无需再使用柴炭和吹风来激发。这首诗强调了自然的力量,认为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就能成功炼制药物。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天赋,不要过于依赖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