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敞
《患盗论》读后感 在细读宋代刘敞的《患盗论》之后,我被其中对于社会问题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所折服。文章开篇就直指当时社会的一大顽疾——盗窃问题,而作者并未采取简单粗暴的禁盗手段,而是深究其根源,提出了解决之道。《患盗论》中对盗贼产生的三个关键因素——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刘敞首先指出,盗贼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患盗论 天下正在遭受盗窃之苦。有人问刘子:“盗贼可以除掉吗?”刘子曰:“何不可除?只要找到盗贼的根源,制止住它,还有什么盗患呢?”有人问道:“请问盗贼的根源在哪?”刘子曰:“如果衣食不足,就是盗贼的根源;政令赋税不均,也是盗贼的根源;教化不修,也是盗贼的根源。如果一个根源被忽略,那么就会伸手进袋中偷东西;如果是两个根源被忽视,那么就会持刀挟人抢劫良民;如果三个根源被忽视,那么就会攻城略地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 “闵雨诗”中的“闵”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常表示怜悯、关怀之意。因此,这里的“闵”可以理解为对天之雨的深切关切与忧虑。 第二句:“天子之庆,视雨之积。” 这句表明了天子对于降雨的重视与喜悦。在这里,“庆”可能指的是对农作物生长的祝福,因为雨水是农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视雨之积”则可能意味着对降雨情况的仔细观察和记录,以便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的规律和时机。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入水作田,上山伐薪 - 解释: 农民在水里耕种农田,山上砍柴。 - 注释: 这里的“作田”指的是耕种田地,而“伐薪”则是指采集木材。 - 赏析: 通过描述农父的日常劳作,展现了农人勤劳朴实的形象。 2. 人世几何,终岁苦贫 - 解释: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啊!一年中总是贫穷。 - 注释: “几何”在古代汉语中指多少或许多,这里用来表达数量之多
注释: 己巳:指农历的己巳日,也写作“癸巳”。这是《诗经》中的用词。 雨:下雨。 若有鬼神:好像有鬼神降临。 凄凄其风:风声凄凉。 渰(yǎn)渰(yǐn):阴暗、昏暗的样子。 自东徂西:从东到西。徂,通“徂”,往。 罄无不均:形容雨势均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下雨的诗,通过描绘风雨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第一句“己巳乃雨,若有鬼神。”表达了作者对于下雨的惊讶和敬畏之情
这首诗描述了火中生长出芝草的情景,表达了对于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赞美。 灯花 灯花:指点燃的灯芯上形成的花纹。 火中有芝,殊干连叶。 火中有芝:指在燃烧的灯火中,出现了灵芝这种珍贵的草药。 殊干连叶:指灵芝的根部与灯芯相连,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象。 顷刻三秀,烂其煜煜。 顷刻三秀:指短时间内,出现了三次美丽的花朵。 烂其煜煜:形容这些花朵色彩鲜艳,如同火焰一般。 孰为而生,孰为而滋。 孰为而生
注释: 农父:农人的丈夫。 匪人:不是好人,即指无赖之徒。 去从兵籍:指参军当兵。 释弃耒耜:放下耕具,指放弃农耕生活。 顾贪朝夕:只顾贪图眼前的享乐。 转徙异方:四处奔波,流浪他乡。 赏析: 《农父》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描写一个农夫,因不堪忍受剥削而离开土地,转而投身军旅,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全诗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农人“我独非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痛苦命运;同时
闵雨诗 解析宋代诗人李觏《闵雨诗》中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怀交织之美 1. 诗歌原文 伊年暮春,旱久不雨。人曰时哉,历有常数。禹汤之贤,莫能弗遇。 2. 诗句翻译 在春季的暮色中,干旱已持续很久,没有一场雨降临。人们说这是天意,自然界的规律是有定数的。像大禹和商汤这样的贤明君主,也无法避免这种自然现象。 3. 关键词注释 - 伊年:此为指代之词,指代特定的时期或年代。 - 暮春:指春天的晚季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给出必要的关键词注释,最后附上赏析。 闵雨诗 天子之政,视雨之时。 养老长幼,速哉熙熙。 更化易俗,而民不知。 译文及注释: 天子治国,要看雨的时机。 养老送终,百姓生活安定。 改革制度,改变习俗,但百姓并不知晓。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理念的一种观念,即君主应该关注天气变化,以此来制定治国策略。其中“养”和“长”分别指的是养老和教育
注释: 本就是昌家的后代,又是非类。 只有雄壮的声音,只听闻艾草的气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物寄寓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首句“本是昌家,又为非类”,以昌家为比喻,寓意人生的命运多变,既有可能成为家族的荣耀,也可能成为家族的耻辱。而中间两句“但有雄声,唯闻艾气”,则以艾草为象征,寓意在困境中依然要保持坚韧不屈的精神。最后一句“此诗”则是对全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