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惟信
注释: 荷花:这首诗描写的是荷花的景色,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吴姬:指的是古代吴地的女子,这里代指采莲女。 一曲:一次,一回。 采莲歌:指采莲时唱的歌谣。 回首:回望,回头看。 秋风卷碧波:形容秋风吹过水面,掀起波浪的景象。 翠盖:绿色的伞状物,这里指荷叶。 擎雨露:承接雨水和露水。 鸳鸯:一种水中生活的鸟类,常用来形容恩爱的夫妻或情侣。 夜寒多:晚上天气寒冷,多指夜晚的风大
【注释】 急雨开新霁:急雨后,天刚放晴。新霁:刚刚晴朗。 薰风献嫩凉:和煦的南风吹来,送来凉爽的气息。 苔花侵画壁:青苔长满了墙壁,好像花一样,绿意盎然。 云叶护书床:像云朵一样的叶子,像叶子一样的云朵,守护着书桌。 枕上青山远:枕边,仿佛是山峦叠嶂,遥远而清晰。 诗中白昼长:在诗歌的世界里,白昼似乎变得漫长而悠远。 地偏人不到:地方偏僻,人迹罕至。 幽鸟语修篁:幽静的鸟儿,在竹林中轻声细语。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此题的考点是赏析炼字。“眼阔疑遗世”一句中的“疑”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登台州巾峰远眺时的豁然开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另外,“遗世”一词也表明了诗人与世隔绝、独享天地之境的超脱情怀;“孤吟功未到
【注释】 李师德:即李涉,唐代诗人。 题李师德书楼:指李师德的书楼(书房)。 高山对起:山高耸入云霄,楼阁高悬于其上。 逸人居:隐居者居住的地方。 万事不到处:世上所有事物都无处不到。 乘除:加减。 眇眇新吟思:渺茫的思念之情。 【赏析】 此诗为题写李师德书楼而作。首联以夸张、比喻的手法,赞美了李师德书楼的高峻雄伟;颔联写李师德读书无他求,唯愿“万事不到处”,足见其胸中自有丘壑
良月对菊 《唐人十日咏》,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十日咏》共十首,以描绘不同日子的景色为主,每首诗都紧扣一个主题。这首诗是其中之一,它描写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登高。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菊花盛开,人们纷纷登高赏菊,欢声笑语不断。 赏析: 《唐人十日咏》中的“良月对菊”一诗,通过描述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风俗活动——登高赏菊,展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赏析时,要把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过”“愁”等词,理解其意思,并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此地昔曾游”,这一句是诗人在回忆过去曾经游览过的地方,表达出了诗人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之情。 “今朝复上楼”,这句写出了诗人再次登上高楼时的惆怅之情。 “江枫秋雨过,塞草夕阳愁”,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雨绵绵、夕阳苍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次妙上人山居韵 茅宇无人过,荆扉尽日关。 酒中生快乐,诗里着清闲。 朋友数竿竹,画图千叠山。 何如终隐此,尘境莫思还。 【注释】: 次妙上人:次第的高明僧人。 茅宇无人过:茅屋无人经过。 荆扉(jīnɡfēi)尽日关:用荆木做的门终日关闭,没有客人来。 酒中生快乐:在酒中寻找快乐。 诗里着清闲:在诗歌中寻找清静。 朋友数竿竹:朋友有好几十根竹子。 画图千叠山:画中有千层叠嶂的山峰。 何如终隐此
注释:我所喜爱的是幽静的窗下,那里的竹丛与露珠。刚刚听到风起处,就知道雨来了。竹子的节与谁相比呢?它只有自己知道。青青的竹子长在眼中,不要说化龙迟了。 赏析:此诗以竹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描写竹子的特点,展现了竹子的坚韧、清高和谦逊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首句“所爱幽窗下,烟丛与露枝。”直接点明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并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村居》 喜得身闲散,村居尽不妨。 花开和蝶看,酒熟带醅尝。 草径偏临水,柴门正向阳。 故交应笑我,近日学耕桑。 注释: 1. 喜得身闲散:高兴的是自己能享受到悠闲自在的生活。 2. 村居尽不妨:村里的住所没有什么妨碍。 3. 花开和蝶看:花儿盛开,蝴蝶飞舞,是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 4. 酒熟带醅尝:酿酒成熟后,带着未过滤的酒品尝。 5. 草径偏临水:小径旁靠近水面,显得格外宁静。 6.
这首诗描述了竹子的特质和生长环境。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1. 竹 - 天下清高物,无过是此君。 - 译为:“竹子,它是天下最清高、最纯净的事物,没有比它更好的了。” - “清高物”指的是竹子的纯洁高雅。 2. 托根” - 托根才有地,长节便摩云。 - 译为:“它的根部深深扎根在大地中,其坚韧不拔的特性让人感到震撼。” - “托根”指的是竹子的根部。 3. 翠色晴时见,愁声雨夜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