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泓
注释 1 先行几步谅无多:这句表明作者在生命的旅程中,愿意先走一步,虽然步伐可能微不足道。 2. 究竟同归此逝波:这里的“逝波”比喻生命的流逝,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尝试,最终我们都将归于尘土。 3. 我已自知生趣短:表示作者已经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意识到自己的寿命可能短暂。 4. 暂停相待却如何: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矛盾和无奈,即使知道生命短暂,但仍然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与他人保持联系
【注释】 过妇家有感:在妻子家中作诗。 归宁:归宁,指回家探望妻儿。 去日:昨天。 泪痕浓:泪水的痕迹很重。 锁却:关闭。 妆楼二重:两层的闺房楼阁。 空剩一行遗墨:只留下了一行字迹。 丙寅:即公元1526年,为天启丙寅年。 十月十三:农历十月十三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归宁时所作。他写妻子娘家的居室,抒发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首句“归宁去日泪痕浓”,写自己归宁前与妻子告别的情景,泪痕浓重
【注释】 午节:端午节。外母:对母亲的一种尊称,这里指的是母亲。仍赐一缣(jiǎn见下注):仍然赠予一匹缣帛(一种丝织品)。泫然:流泪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端午佳节时作的一首咏物抒怀诗。前两句说,我无衣可穿,节日里母亲却给我赏赐丝绸,使我十分感慨。后两句说,我羸弱的身体已经习惯了当年的衣服,而这次却得到这样精美的礼物,真是虚惠了。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注释】 遣十三章 指《悲愤诗》中的三首。 醉时感慨醒来闷,贫用奔波病却眠。 醉时,谓酒醉之后。感慨,指忧国伤时之意。 白日无聊更无暇,黄昏独到穗帷前。 白日,指白天,这里指白天无所事事。无聊,闲得发慌。 更暇,更加没有时间。 穗帷,帐帷名。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写的。诗人当时困顿潦倒,心情抑郁,借酒浇愁,写此诗以抒发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朝廷的不满
注释:我找到了两张残破的书信,是给我送去医药和生活用品的信。 自言臂颤难成字,特为关心力疾书:说自己手臂颤抖不能写字,特地写这些字来表示关心和照顾身体。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病中收到友人书信时的心情。首先,诗人发现了两张残破的书信,其中包含了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医药的关心和照顾。其次,诗人在信中描述了自己手臂颤抖无法写字的状态,但仍然坚持写信表示自己的关心和牵挂。最后
注释: 杂悲三首 泪水寒冷如冰,孤身一人枕着月光直到天明,记得前秋作伴时。 痛苦剧烈到夜晚时分常隐忍,愁声不让醉人知晓。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孤独、悲伤的情感。首句通过描绘泪寒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颔联则通过描述痛苦的夜晚和愁声的表达,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重。整首诗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这首诗共三句,第一句“悼亡非为爱缘牵”,第二句“俨敬如宾近十年”,第三句“疏阔较多欢洽少,倍添今日泪绵绵。”。 首先来看第一句:“悼亡非为爱缘牵”,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哀悼他的亡妻并不是因为怀念她的爱意,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被分开了。这里的关键词是“悼亡”和“爱缘”。悼亡是指对死者的哀悼,而爱缘则是指爱情的缘分。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之所以哀悼妻子,并不是因为爱她
盂兰香食散河津, 曾看莲灯出水新。 谁道沧桑一年事, 施灯人作受灯人。 注释: - 盂兰香食散河津:盂兰香,即鬼节,又称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河津,地名,位于今河南洛阳附近。盂兰香节时,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散香食物给鬼神。 - 曾看莲灯出水新:曾看,过去常常看到;莲灯,用荷叶或莲花等制作成的灯笼;出水新,刚从河中浮出水面。 - 谁道沧桑一年事:谁说这一年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 -
悲遣十三章 半月前还弄剪刀,剩抛金线几多条。 病中改出裙花样,为向灵筵挂几朝。 注释: - 半月前还弄剪刀,剩抛金线几多条。 - 病中改出裙花样,为向灵筵挂几朝。 译文: 在半个月前,我还在用剪刀修剪金线,剪出了很多漂亮的裙子图案。现在病中,我改用了新的裙子花样,准备在灵坛上挂上几件。 赏析: 王彦泓的《悲遣十三章》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感慨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注释: 影堂:指坟墓。 碧荧荧:形容烛光发绿光,闪烁不定的样子。 消息都无去杳冥:音讯全无,不知道去向。杳冥,昏暗,模糊。 曾是向来行立处:曾经是从前行走站立的地方。 纸钱灰烬满中庭:烧纸钱的灰烬到处都是。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无题》之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阴森可怖的景象:在昏暗的影堂之中,摇曳着的灯火如同绿色的萤火虫一般忽明忽暗,而那些送葬的人却已不知去向,连一丝音讯也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