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
【诗句释义】 在古代,人们厌恶吃肥甘厚味的美食,想要通过耕种来换取生活。如果按照功劳大小去衡量,种菜也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 【译文】 古人厌恶吃美味的食物,希望通过耕种来获得生活。如果按功劳大小来比较,从事种植也不容易。 【注释】 为圃:从事种植。 前人厌膏粱:指古人不爱吃肥美的食物,喜欢粗茶淡饭。膏粱:肥肉和细粮,指肥美的饭菜。 志欲服贱事:想要通过耕种来换取生活。服:从事。这里指“务”,务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通过桥上与桥下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桥上置杯盘,可容十客坐”这一句,诗人通过描写桥上的景色,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而又宁静的画面。这里的“桥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开阔的场所,可能是一个公园或者广场的一部分。而“置杯盘”,则暗示了这个场所可能是用来举行某种聚会或庆祝活动的。“可容十客坐”
【注释】 携杖:拿着手杖,意为游山。抱琴:抱着琴。台上坐:坐在台上。江山:指山水。 【译文】 在溪边我带着手杖,在台上我抱着琴坐着。我欢喜地看到江山,江山却忧愁地看着我。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游览岳麓寺时所见到的美景及心情的诗。首句“携杖”点明出游的目的,“溪边听”,表明了地点是在山中溪流之畔。次句“抱琴”,说明诗人正在山上弹奏琴曲,这既是他游览时的兴致所致,也是他的一种自我娱乐方式。三
注释:我站在吴山之巅,面对着辽阔的江天,心中涌起一股归家的哀愁。 守土必须防备,半夜时分,敌骑突然来袭,我们被迫仓皇而逃。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却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诗中“楚客对吴山”一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地理位置,即楚地的游子,身处吴地。接下来两句“归心常自苦”和“守土切须防”,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他深知守卫国土的责任重大,时刻警惕着可能的威胁。然而
注释: 济川堂: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 河流便当城:指河水环绕着这座城市,就像城墙一样坚固。 峻岭借为屏:高高的山峰如同屏风一样,遮挡住了视线。 疑在金山寺:似乎置身于金山寺之中,给人一种身处仙境的感觉。 凭栏看北泠:站在栏杆上远眺远方,看到了北泠江。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济川堂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描绘河流环绕着城市,山峦高耸作为屏障,以及仿佛置身于金山寺的仙境般的感觉
扇诗 扇子解招风,本要热时用。 秋来挂壁间,却被风吹动。 注释: - 扇子:指扇子,一种用来扇风的工具。 - 解招风:比喻扇子可以驱散炎热。 - 本要热:原本是用来在热的时候使用的。 - 秋来:到了秋天。 - 挂在壁间:挂在墙壁上。 - 被风吹动:被风吹拂而摆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扇子在秋季挂在壁上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扇子的实用性和季节变化对扇子使用的影响。在炎热的夏天
邓正字宅见刘明复所画麓山秋景 洛阳才子见长沙,自识中丹鬓未华。 文武才全皆不试,丹青笔妙更谁加。 老杉列在堂皇上,小景将归学士家。 我有故山常自写,免教魂梦落天涯。 逐句释义: 1. 邓正字宅见刘明复所画麓山秋景 - 这句话描述的是在邓正字的府邸见到刘明复所绘制的《麓山秋景图》。麓山是指湖南衡阳市境内的一座山峰,秋天的景象尤为美丽。 2. 洛阳才子见长沙,自识中丹鬓未华。 -
【注释】 百舌:即杜鹃,一种鸟类。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学习了各种鸟的叫声,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声音。 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在深深的山林中栖息,用嘴巴紧闭来度过漫长的一生。 【赏析】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他希望像鹦鹉那样能模仿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最终却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失落。后两句则描绘了一幅深山老林的景象。鸟儿们在这里栖息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诗题“离真州”指的是作者离开真州(今江苏仪征)时的心情和景象。以下是对每句的详细解读: 1. 日日北风吹上水,年年客思搅新秋:“日日”指的是每一天,“北风”可能是指秋天的寒风,这两句描述的是作者每天被北方的风吹动,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思念,而这种思念又随着秋天的到来而越发强烈。 2. 山长水远连三楚,物态人情又一州:这里的“三楚”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湖北
山药 人无本则忧,物以地为贵。 注释: 人没有本源(指没有根基)则会忧虑不安,万物都以土地作为珍贵之物。 如何山芋辈,天下称宋卫。 注释: 我们这些普通人(山芋辈),却能被天下人称赞为宋国的守卫。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山药的描写,表达了对平凡人的赞美之情。山药,又名薯蓣、玉延等,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其根茎可供食用或药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山药与人类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