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铸
【注】: 1.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题目) -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 2. 礼部李侍郎箭括(题目) - “射箭”在古代是一种武艺,也常用来比喻人的品德。“箭括”可能是李侍郎用来测试或评价某人的品质或才能的一种方式。 3. 刻□□材圆(注释) - 这里可能是指雕刻的木材形状圆润,意味着这种木材被加工成各种器物的形状,没有浪费。 4. 相成□不偏(注释) - "相成"表示相互协作
【注释】: 及第:考中进士。礼部李侍郎塼道,名不详。《全唐诗》存其《题郑处晦新居》,诗云“一轩明月满西楼”,可知为唐时人。 埏埴(yān zhí):和泥做成陶器。比喻科举登第。 因:于是。比方:比喻、比拟。 连:连绵,接连不断的样子。阶:台阶、门阶。 □(bēi bō):“勃”的异体字,形容台阶上层层叠叠的瓦砾,也指阶梯。 【译文】: 因为科举得中,所以被任用,就像泥土和泥浆一样
【诗句释义】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铸剑杀雠人和怀珠报国士的比喻,表达自己对善恶相报的看法,认为人们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不应该为了权势而忘记自己的根本。 【译文】 剑原本就是用来杀仇人的,珠原本是报答国士的。 相信善恶都是相互报应的,为什么不肯种树呢? 世事难测,难以预料,不要只看到权势的长久,要想到自己的根本。 鼎食之福可以作为农夫的恩赐,布衣也可以开启丞相的门。 丈夫立身处世要自我反省
我们需要逐句翻译这首诗: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錀匙 开物务便成,通幽自有程。退藏缘遇暗,入用为逢明。契理关潜受,知机力不争。赖因相启发,遂得振金声。 译文: 科举中试后,在书院读书时,我写下了这组咏物诗。这些诗歌都是关于自然景物的,它们表达了我对自然界的理解。这些诗歌的创作过程是自然的,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在里面。当我深入探索自然现象的时候,我发现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和程序
【注释】 幸约:幸运,指中进士后。提携:扶持。贞干并:比喻人的品质坚贞、操守高尚。□质真绳并:比喻人的品德纯正、行为规范。节峻根堪托:比喻人的意志坚定,不可动摇。柔多指可萦:比喻人的性格温柔而善于应对。希看着鞭处:指鞭挞之处。下下振声明:意谓鞭打之下,名声才能大振。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科举及第之后,来到礼部读书院读书,他看到鞭挞之具,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幸约策为名
樊铸的《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门扂》是一首充满深意和哲理的诗歌。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翻译: 1. 第一句:扃要政攸敦,防非道久尊。 - 释义:要政需要谨慎地对待,避免走错误的道路。 - 译文:要政需要谨慎地对待,避免走错误的道路。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的重视以及警惕性的重要性。 2. 第二句:抡材矩已中,善闭契□存。 - 释义:选拔人才时应该公正无私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诗句解读: 1. 器重性仍坚,登庸响即传。 - “器重性”指的是对人的尊重和重视,“登庸”则是指被提拔、任用。整句表达了对于一个人或事物得到重视后,其价值和地位随之提高的情况。 2. 口因良药苦,心为中规圆。 - “口因良药苦”可能是指因为使用了好的药物,所以口中感到苦涩;“心为中规圆”则是指心中遵循的规则是圆的,没有偏颇。这句可能表示由于某种原因(如药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滤水罗》。以下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1. 经纬既纵横,偏承启沃情。 - 经纬纵横: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理清。 - 偏承启沃情:指特别受到启发和教育之情。 2. 含虚素心净,乐水智囊成。 - 含虚素心净:指心胸开阔,保持一颗纯净之心。 - 乐水智囊成:比喻智慧如同水一般清澈、灵动,与水相关的智慧囊袋(比喻为智囊)已经形成。 3.
【注释】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帘钩 成器屈虽深,君门幸许临。 卷时怀劲节,舒后抱虚心。 就曲全□保,能刚□匪侵。 倚身当尽力,不欲负工金。 【赏析】 此诗为应制之作。诗人以“成器”自比,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施展抱负的愿望。 “成器”,指人才。“屈虽深”,指自己虽有才华却长期被埋没。“君门”,指朝廷。“幸许”,表示希望之意。“临”,指被任用。“卷时”,“卷”是卷起的意思;“卷时”
【译文】 有幸得到提拔,时机一到就能转行,就像井辘轳一样。 从绳子上下来合辙的,遇到坎坷就尽力周旋。 □是循环往复的法则,哪有汲引偏颇的时候。 已经承蒙朝廷的信任,不担心坠落到深井之水里。 【注释】 及第后读书院 :指中进士后回到京城长安参加考试。 井辘(lù)轳:即井绳辘轳,用来打水的。 □是:这是。 汲引:《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安国传:“比,党与也;周,犹遍也。比而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