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阆
闻高舍人锡下世 早掌纶言世尽知,岂期谪宦至于斯。 生前是客能投卷,死后何人为撰碑。 才佞万端应已矣,文章千古恐无之。 野夫旧句多蒙赏,昨日月思泪暗垂。 注释: 闻高舍人即将去世:听到高舍人即将离世的消息,我内心深感震惊和悲痛。 早掌纶言(早掌):早先掌管文官的重任。 世尽知:世人皆知其身份地位。 岂期谪宦(谪宦)至于斯:没有想到会因被贬为官员而落到这步田地,竟然到达如此地步。
诗句原文: 绕栏忽见思傍徨,造化功深莫可量。 稼艳算无三月盛,残红更向九秋芳。 万家珠翠还争赏,一郡笙歌又是狂。 惆怅东篱下黄菊,有谁来折泛瑶觞。 注释解释: 1. 绕栏忽见:突然在花园的栏杆旁发现。 2. 造化功深莫可量:大自然的力量深远而无法估量。 3. 稼艳:指秋季的花朵,如牡丹等。 4. 珠翠:珍珠和翡翠,指美丽的装饰品。 5. 东篱: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隐逸生活的象征,即种菊花的地方。
游龙虎山赠天师 其一 远挹高风自汉迁,老松犹带昔年青。 留侯高卧衣冠冷,鼻祖重来印剑灵。 鹤和猿吟清彻底,龙蟠虎踞翠为屏。 真人一笑梅花发,三十六天春不扃。 注释: 1. “远挹高风”:意为遥望那高洁的风度,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2. “老松”:指的是古老的松树。 3.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 4. “鼻祖”:这里指龙虎山的开山鼻祖。 5. “印剑灵”:意指印刻的剑具有灵性
【注释】 寄会稽仲休山人:寄给在越州稽亭(今绍兴市)隐居的仲休先生。 近携琴鹤游东越,曾接谈谐气味深。 指与仲休先生一起携带琴和鹤,漫游于江东一带;二人谈吐相契,彼此心志相通。 佛意已知师达了,儒书却为俗披寻。 佛理高深,仲休先生已领悟到了佛法的精神;儒家经典,却只是世俗之人用来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 稽山有雪寒凝骨,鉴水无风冷彻心。 稽山积雪,寒气逼人,使人感到骨髓都凝固了;鉴水之滨,寒风凛冽
注释: 门掩多年生绿苔,想师心地似寒灰。 劳心扰扰休来此,我是闲人尚不开。 译文: 门已关闭多年长满青苔,想象中老师的内心如同冰冷的灰烬。 我在这里劳苦奔波烦恼不已,你却悠闲自在不愿开启
寄赠柳殿院开授崇仪使赴边上 向来长见兵机说,今日君恩志岂违。 骢马不骑骑铁马,绣衣休挂挂戎衣。 雄师已听心皆伏,丑虏将闻魄尽飞。 应笑苦吟头白者,二南章句转衰微。 注释: 从来长见说兵机,今日君恩志岂违。 (向来)常听人谈论战争的谋略,但今天君王的命令和心意绝不会违背。 骢马不骑骑铁马,绣衣休挂挂戎衣。 (骢马)指骏马,比喻英勇无畏,(绣衣)指华美的衣服,比喻华丽的军装。 雄师已听心皆伏
诗句原文 铁鞋踏破几山行,惟此山行越样清。 译文 我穿着铁鞋走过了许多山,但只有这一座山最让我心旷神怡。 注释 1. 铁鞋:指代作者行走时的鞋子,象征着不畏艰险的探险精神。 2. 几山行:走了很多次的山路。 3. 惟此山:唯有这座山。 4. 越样清:越显得清澈明净。 赏析 首句“铁鞋踏破几山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跋涉山水的艰辛历程。而“惟此山行越样清”,则是对这座特别山峰独特的赞美
【解析】 “忆贾阆仙”是全诗的发端,也是诗人感慨人生、寄托情怀的所在。首句点题,交代了诗人怀念的人。第二句写人虽已终,但君之寿却可以千年。这是对友人的赞颂。“骨已西埋蜀,魂应北入燕”,这是说人虽死了,但其骨骸已经埋葬在四川,其魂魄也应该进入了北方。这是对死者的安慰,同时也是对死者的祭奠。最后两句则是说,不知道天地之内谁又能读懂他的遗书。这是诗人的一种无奈与悲凉之感。 “高吟”二句,是全诗的转折
秋日登楼客次怀张覃进士闻说飘零亦异乡,登楼吟望益悲凉。 当时欲别言难尽,他日相逢话更长。 蝉噪水村千万树,雁过云岫两三行。 明朝策蹇还无定,空倚危栏到夕阳。 注释: 1、秋日登楼客次怀张覃进士:秋天的一天,我登上高楼(客次)眺望,思念着张覃这位进士。 2、闻说飘零亦异乡:听说你因为漂泊而身在异地。飘零,比喻四处流浪。亦,也。异乡,即他乡,指外地。 3、登楼吟望益悲凉:登上高楼远望
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 微躯不杀谢天恩,容养疏慵世未闻。 昔日已为闲助教,今朝又作散参军。 高吟瘦马冲残雪,远看孤鸿入断云。 到任也应无别事,愿将清俸买香焚。 注释: 1. 微躯:指自己。 2. 谢天恩:感谢上天的恩赐。 3. 容养:宽容、容忍。 4. 疏慵:懒散、懈怠。 5. 助教:指协助教学的教师。 6. 散参军:指担任官职的官员。 7. 高吟:大声吟诵。 8. 瘦马:形容马匹消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