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阆
注释: 1. 高吟见太平,不耻老无成。 - 高吟:高声吟诵 - 太平:指国家安定、社会和谐 - 不耻:不以……为耻 - 老无成:没有成就 2. 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 - 发任:头发 - 茎茎白:形容人的头发已经变白 - 诗须:写作时需要 - 字字清:每一个字都要清晰明了 3. 搜疑沧海竭,得恐鬼神惊。 - 搜疑:寻找疑惑 - 沧海竭:大海枯竭 - 得恐:担心获得后会让人害怕 4.
诗句:谁构危亭已半空,野人时得恣疏慵。 译文:是谁建造了这座高耸入云的亭子,如今已有一半已经消失在空中?我这个自由自在的人常常在这里悠然自得,尽情放松自己。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亭子的半空景象和自己的自由状态,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同时,诗中的“扬子江心浪”和“金山寺里钟”等意象,也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整首诗语言简练
【注释】 ①应天寺: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②九层:指塔高。突兀:高耸的样子。 ③红尘:尘世。别:隔开、分开。 ④碧落:蓝天,指天空。 ⑤兴亡:指国家或朝代的盛衰。 ⑥髻簇:形容山峰如髻一样耸立。 ⑦照水:指湖水。瓯(ōu)分:像茶杯一样大小。 ⑧野人:隐士。 ⑨日曛(xū):太阳偏西时的天色。 【赏析】 此诗为登临南京应天寺塔所见所感而作。诗人登上这座古塔,凭栏远眺,只见它矗立于云霄之上
《酒泉子·长忆西湖》赏析 《酒泉子·长忆西湖》是北宋词人潘阆的一首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表达了词人在西湖美景中的种种感受。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 诗歌原文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诗歌翻译 经常想起西湖的景色。 昔时,我爬上高楼,整日斜倚栏杆向远处眺望。 平静的湖面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译文及注释 1. 译文:我常常回忆起在西湖的日子。一天,我整天站在楼上欣赏着美景。我看到三三两两的渔舟在湖面上游荡,岛上的景色格外美丽,秋天的气息更加浓厚。 2. 注释:尽日:一整天。阑:栏杆。钓舟:指渔船。清秋:秋天的凉爽。依约:隐约。芦花:泛指芦苇。白鸟:白色的小鸟。惊起
【释义】 长年忆念杭州的吴山,山上古庙森森,是吴国丞相的祠墓。庙前的江水汹涌澎湃,像要冲开闸门一样,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吼。我怀念那千古以来的遗恨,它依然高扬。 黄昏时乌鸦日暮归巢鸣叫,有时阴云笼罩着祠宇,使殿宇显得阴暗。自从离别后,我一直未能到谒灵祠,只能遥遥地在江边祭奠,敬献一卮美酒来表达我的哀思。 【注释】 1.馀杭:杭州的别称。 2.长忆:长期怀念。 3.森森:树木苍翠茂盛貌。 4.相
{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诗词原文: ``` 长忆钱塘,不是人间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 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时能再踏此地寻旧梦? ``` 诗词译文: 1. “长忆钱塘,不是人间是天上”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钱塘的高度赞誉,认为其美如仙境
【注释】 长:久久,长久。 馀杭:今属杭州市,古称杭州或临安府。 江上望:站在江边远望。 疑:似是而非。 弄潮儿:弄潮的小孩。涛头:浪峰。 手把红旗:手中拿着旗帜。不湿:没有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几次在睡梦中看见。梦觉尚心寒:醒来时还心有余悸。 【赏析】 《忆馀杭十首·长忆观潮》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此词作于公元1054年的秋天,作者当时被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在黄州城外的赤壁矶观看大潮
诗句:长安道中 译文: 游子辞乡早,高堂亲已老。燕来不东飞,寄书何日到。 注释: 1. 游子辞乡早:指离家在外的游子早早地离开了故乡。 2. 高堂亲已老:形容家中年长的亲人已经年迈。 3. 燕来不东飞:燕子飞翔的方向不是向东,而是向南或向西。 4. 寄书何日到:询问书信何时能够寄达。 赏析: 《长安道中》是宋朝著名文学家潘阆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游子远离家乡,而家中年长亲人已逝的情景
【注释】 高峰:指天台山。峰上塔:指天台山上的华顶峰上的永安寺塔。觚棱:塔的角,这里指塔顶。 别来:自从离开之后。无翼:没有机会。可飞腾:可以自由飞翔。何日:什么时候。得重游:能够再登临。 【赏析】 《忆馀杭十首》是宋代诗人林升于淳熙五年所作。此诗是其十首之一。 首句写自己对天台山的热爱,表达了一种“物外之趣”。作者在《题永安寺壁》中写道:“平生只识楼观景,几度登临兴未阑。”可见他一生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