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
《春夜独坐》 读书声歇烛华残,润入琴弦觉夜寒。 寂寞小窗云影薄,隔帘梧叶雨声乾。 注释:书房里的读书声已经停止了,蜡烛也快要烧完了,烛光在琴弦上留下的痕迹,让人感到夜晚的寒冷。寂寞的小窗户,可以看到天空中云朵的影子很薄,隔着窗户,可以听到外面梧桐树叶上的雨声。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寂静而美丽的春夜景色。首句以“读书声歇”开篇
玉树歌声绕北虚,朔风吹恨入南都。 六鳌不戴三山去,留与都人泣鼎湖。 注释:在琼华岛上,如同玉树般挺拔的树木传来悠扬的歌声,这歌声仿佛在北风中飘荡。然而,随着寒风的吹拂,心中涌起的遗憾和忧愁也随风传遍了整个南都。这里的六鳌,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诗人感慨道,这些宝贵的财富不应该只留在那些地方,而是应当被带回,让都城的人们共同哀悼。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王恽站在琼华岛上
仙游曲五绝 庭竹无人绿满窗,幽香和露湿霓幢。 日长孤绝坛边鹤,啄遍晴苔影一双。 【注释】庭竹:庭前之竹子。无人:没有其他人。绿满窗:指绿色充满窗户。霓幢:彩虹般的旗杆。日长:太阳高照。孤绝:孤单而孤独。坛:祭坛。啄遍:啄食。晴苔:明亮的苔藓。影一双:影子成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风景图。诗中“庭竹”象征着自然,“无人”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通过对竹叶、露珠的描写
注释:四座山头挡住了外来的风,山坳里人家没有感觉到冬天。我独自站在苍崖上回头远望,山的形状好像进入了居庸关。 赏析:此诗写诗人游历苍谷口时的所见所感。首二句点明时间,“冬”字用一“不觉”字,写出山中人家与外界隔绝,不闻人声,不知世事,更显出山中之静。次二句写诗人在苍崖上的所见。诗人面对群山,独立苍崖,回首远望,只见群峰连绵,浑然如入居庸关一样。这两句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从群山到山中人家
【译文】 夜深玉漏声声响,鹏背扶摇九天高。 彤管传来江令笔意,紫袍抱起上岩端。 苍溟赤日瞻天近,碧落银河照眼宽。 欲蹑帝关谁汝画? 九霄风露不胜寒。 注释: 沈沈:深沉。 玉漏:古代计时器。三更后:半夜时分。 扶摇:指大风盘旋而上。 彤管:朱红色的笔杆。梦传:梦中传书。 江令:即江淹。《别赋》有“春草碧色,秋水渌波”,《恨赋》有“明珰素緺”等句,都是以碧为饰。 紫袍:紫色官服。 上岩端:登上山头
注释:光泰门位于洛阳城东,是古代皇帝出行时经过的一道城门。五云仙仗是道教中的仙人所持之物,象征着神仙。 译文:光泰门位于洛阳城东,是古代皇帝出行时经过的一道城门,那里有着五色祥云围绕,仿佛仙人们手持的仙杖。我还记得当年那些仙人们曾经走过的路,如今只剩下老树和遗迹,让人感到更加黯然失色。 赏析:诗中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光泰门和五云仙仗的描述
夏夜 庭院里,竹子的影子斜斜地伸向天空,清风拂过,带来阵阵沙沙的响声。夜色已经降临,但人们并没有休息,而是躺在窗边,静静地看着窗上的月光。 译文: 在庭院里,竹影斜斜地伸向天空,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夜已深,人们没有休息,而是躺在窗边欣赏着窗上的月光。 注释: 1. 庭竹影扶疏:庭院中的竹子,影子斜斜地向天空伸展。 2. 清风晚骚屑:傍晚时分,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一阵阵沙沙的响动。 3.
【注释】 持:拿着。濯(zhuó):洗。利剑:指宝剑。青蛇:青色的蛟龙,这里代指宝剑。黯然:昏暗的样子。金鞭:用金饰的马鞭。骏马:良马。汗血:一种名马,毛黑,能出汗。锦鞯(jiān): 有彩绘花纹的马鞍。 【译文】 梦中得诗,我持着酒杯洗我的宝剑,宝剑在清水中显得黯淡无光。 我用金鞭抽打着我的骏马,那骏马浑身是汗,它的毛色就像锦缎一样绚丽耀眼。 【赏析】 这首五绝,以梦境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持酒
注释: 1. 夏天的夜晚,天上的乌云被电光照耀得明亮。海天相接的地方,青色的波浪在落日的映照下泛着黄色。 2. 我想到了山近时常常下雨,庭院里风竹和月光一起清凉,波纹荡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傍晚的景象。首句写天空中的云彩和闪电,第二句描写大海与天空相接的地方,青蓝色的波浪在夕阳的映照下泛出黄色。第三句表达了诗人对山近时常有雨的想象,第四句则是对庭院中风竹和月光的描写
注释:儿时曾在汴梁城居住,二十年来重新来到这里。一片凤凰池上的月光,好像过去一样明亮。 赏析:诗人回忆自己幼年时期曾居住在汴梁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时隔多年后,他重回故地。看到汴梁城的月色依旧,仿佛旧梦重温,不禁感慨万分。全诗通过对汴梁城月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