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岱创作的五言诗。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描绘了战后的混乱场景,后十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前四句: 觅屋住(甲午) 事平廿馀载,吴趋未忘乱。 会城向东北,瓦砾嗟过半。 比年多官人,大力规久远。 在这四句中,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战后的混乱景象。"事平廿余载"意味着战争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战争的影响仍然存在
注释:溪水的声音让人感到宁静,鸟儿的叫声使我进入熟睡。风从山下吹来,带着松竹的香气。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有马杂诗》中的第五首。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其中“溪声使人静,鸟语引熟寐”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宁静和惬意。而“风从前山下,尽带松竹气”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于松竹等植物的喜爱
九日与胡康安同登北极阁(甲午) 雨霁秋高最萧洒,北城登临俯原野。 海外归来多感伤,脉脉江山待来者。 胡子可人能醉我,共看落日天边泻。 吾侪未知所归处,复际中原动兵马。 丈夫忘世乃大雅,谋国区区策殊下。 道旁茅屋犹有人,岁晚鸡豚足相社。 解析: 1. 诗句翻译与注释: - 雨霁秋高最萧洒:雨水停后,秋天的天空格外清朗、高远、清爽。 - 海外归来多感伤:从海外归来,心中充满了伤感和失落。 -
这首诗共七句,每句的释义如下: 1. 中年念儿女,刚性殊曩昔。 2. 眼中第三儿,抱玩辄不释。 3. 咿哑才学语,见爷已解索。 4. 吾怀虽抑郁,为汝长暂适。 5. 亲党共夸慧,比似珠的皪。 6. 何时大疏忽,不节使伤食。 7. 投药若小瘳,日日看愈瘠。 8. 出愁入亦愁,弥月疾随革。 9. 冬至幸脱命,小寒过不得。 10. 父怜母复爱,抚汝两脚直。 译文: 中年时,我常常想念我的孩子们
注释:雷声震动,暴雨滂沱,云彩奔腾,山峰摇动。山神喜爱我的才华气魄,为我献出一段奇景。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山灵的口吻,赞美了诗人的才华气魄和奇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诗中描绘了一幅雨后初霁的景象:雷电交加,大雨如注,乌云翻滚,山峰摇撼,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美丽景色。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将这种力量和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
注释:笔工亡古法,但于俗书宜。龙蛇入吾手,毛锥空尔为。 译文:笔工已无古法,只有适合世俗的书才适宜。龙蛇入我手,只是毛锥罢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们希望在传统的书法基础上创新,使作品更加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同时,他们也认识到,真正的书法大师不是靠模仿古人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才华,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技艺来赢得人们的赞誉
湖上杂诗其一(乙未) 微雨洒复止,春山人独行。西湖知不远,照眼小桃明。 注释: - 这首诗是郑孝胥所作,通过描绘春雨中的西湖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青春的感慨。 - 首句“微雨洒复止”描绘了春雨时停时落的情景,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 “春山人独行”则表现了诗人独自漫步于春山之中的孤独与寂寞。 - “西湖知不远”表达了诗人对于西湖美景的向往和期待。 -
注释:竹篮摇晃在风中,云朵遮住了密密的帐篷。万丛银竹在风中发出鸣叫,先生梦醒了。 赏析:诗人以竹篮和帐篷作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风动竹叶发出的声响,以及云层遮蔽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同时,“怕云下密幄”一句,又暗示出了作者内心的忐忑不安,仿佛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最后一句“先生梦徐觉”,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也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湖上杂诗·其九(乙未) 春暖桃柳新,六桥多士女。 只愁风雨来,路长奈何许。 注释: - 春暖:春天气候温暖。 - 桃柳新:桃花和柳树在温暖的春风中显得生机勃勃。 - 六桥:地名,通常指的是西湖上的六座桥梁。 - 多士女:有很多的士女,即妇女。 - 祇愁:只是担心。 - 风雨来:指即将到来的风雨。 - 路长:道路遥远。 - 奈何许:无可奈何地允许。 赏析: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海氛传闻恶”:听说海上有叛乱的迹象,情况很糟糕。海氛:海疆之祸。 “闽浙防有变”,闽浙:今福建省及浙江省一带。防:防御。这里指沿海一带。 “朝旨起尚书”:朝廷命令起用尚书。起:启用。尚书:官名,掌管全国行政事务。 “昨日湖上宴”:昨天在湖上设宴。 赏析: 首句“海氛传闻恶”,点明诗题,写诗人从传闻中得知海疆有变乱的消息,形势不妙,心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