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
天津入都车中 其二(乙未) 国势决难挽,将相岂足为。 幸此无人知,岁暮吾将归。 注释:天津入京途中的车中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自己无法为国尽忠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希望在晚年能够回到家乡。 赏析:这首诗是郑孝胥于清末创作的一首七绝,以“天津入都车中”为题,通过描绘诗人在车中的所见所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局面。诗中“国势决难挽
赠丁叔珩(乙未) 吾尝语忍盦,知德诚已鲜。 奇才世岂绝,平日故难辨。 交游虽甚盛,往往致不满。 所忧乏藻鉴,妄意丈夫浅。 固当勤物色,兼取狂与狷。 忍盦领吾语,俄作风雨散。 堂堂入泉下,怀此竟未展。 去国才五年,世事凡几变。 匹夫亦何有,盈抱但孤愤。 北行心久绝,此举良可哂。 更持沟壑身,来看风轮转。 九门詄荡荡,惊鸟纷渐返。 故人那得见,酸楚眶屡泫。 时贤如众星,残夜见复隐。 芒寒而色正
注释: 湖上杂诗 其八(乙未):湖上杂诗之八。 二月向杭州,何人见独游:二月初来到杭州,谁能看到独自游览? 犹能轻世事,日日醉湖楼:还能对世事保持淡泊的态度,每天都沉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译文: 二月初来到杭州,谁能看到独自游览? 还能对世事保持淡泊的态度,每天都沉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注释 风雪晚可惧,去京犹百里。 局促辕下驹,潦倒车中士:形容旅途的艰难和困顿。局促,局促不安。辕下驹,指马车上的乘客。潦倒,困苦潦倒。 天津入都车中 其二(乙未) 天寒人意暖,岁乐时和美。 行乐莫废书,读书长见奇。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艰辛的诗。首句“风雪晚可惧,去京犹百里”,写出了旅途的艰难,风雪肆虐,晚上还可能遇到危险,距离京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次句“局促辕下驹,潦倒车中士”
杂诗其二(乙未) 柳下与少连,尼山所不予。 谁堪于陵仲,溪刻久自处。 注释: 1. 杂诗:指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歌的总称。 2. 其二:指的是《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二首。 3. 乙未:不详,可能是诗人的年号或是某一特定的年份。 4. 与少连:与某人交往或结交。 5. 尼山:指孔子的故乡鲁国的尼山。 6. 予:我。 7. 予:我。 8. 孰堪:谁能承受。 9. 于陵仲:于陵人。 10. 溪刻
天津入都车中 其三 (乙未) 六年复此来,停车聊一望。 指点畿内山,祇汝色无恙。 注释: 这首诗是诗人在京城游览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指点”一词,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厚意。同时,诗人也用“色无恙”来形容故土的美景依然如旧,表达了对故土的美好回忆和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京城停留期间,停下车马,眺望着京城内外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注释】 挽:挽歌。闵世嫉邪,到死春蚕丝未尽:哀怜世人厌恶邪恶的风气,即使到了临死的时候,那像春蚕一样吐出来的丝丝情思也还未能完全断绝。 被创孤鹤翅终垂:受到创伤的孤鹤,到死翅膀还是垂着的,比喻诗人身残志坚,仍要为国效力,不肯苟且偷生。 【赏析】 《挽高凤岐联》,是一首吊唁高凤岐的挽词。作者在诗中对这位老将军的忠诚和英勇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押仄韵。前两句写将军一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前提下,找到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锁定相关语句,结合选项进行比对、分析和判断。 “举朝议变法,不动犹拔山”的意思是:朝中大臣们纷纷议论要变法,但一提到改革,他们还是象举起泰山一样毫不费力。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朝廷上很多人都在谈论改革,可是当真正去实施的时候却毫无阻力,这就像轻而易举地举起了泰山一样容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首先,要明确本题的考查要点是“翻译诗句”,所以翻译时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风云气少”,“儿女情多”,“悲歌慷慨”等,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进行概括。
诗句解读 1 上海新舞台联:这里的“上海”可能指的是上海的某个著名剧场或活动。而“新舞台联”则可能是该场所的新剧目表演或者是某种联合演出。 2. 嘉荣前辈,何戡旧人:这两句诗在表达对过去人物的怀念与敬意。其中,“嘉荣前辈”指的是受到尊敬的前一代艺术家或名人;“何戡旧人”则是指那些曾经活跃在这个舞台上的老艺人,他们的作品或行为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3. 满眼繁华归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