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
郑孝胥的诗《十一月初三日奉乘舆幸日本使馆(其二)》通过描绘一幅天崩地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危机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 “是日何来蒙古风” - 含义解析:这里的“蒙古风”指的是蒙古族的统治风格或政治影响,象征着某种外来的政治力量。 - 背景推测:清末中国面临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蒙古族作为边疆民族,其动向可能对国家政治局势有重要影响。 - 艺术手法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来分析。这首诗的首联是“奉敕题钱选观鹅图卷,仰止乾隆感慨多”,意思是皇帝下诏命钱选观赏《观鹅图》,并感慨颇多,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联是“应天法祖道如何?家鸡莫泥山阴体”。意思是说皇帝效仿古代先帝的治国之道,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诗人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于皇帝做法的疑惑
周立之目送归鸿图 注释:周立之目送着归去的大雁,心中满怀惆怅之情。 译文:周立之看着大雁飞回,满心都是对它们的不舍和思念。 赏析:这句诗通过“目送”、“吐气似长虹”、“情感中年入苦空”等词语,描绘了诗人在目送大雁飞回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大雁的深深眷恋和对其离别的不舍。 当涂县谢安墩 注释:这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译文:当涂县的谢安墩
诗句解释: 1. 射影含沙见短狐,高明悬的亦非夫 - 射影含沙:比喻难以捉摸或不易看清的事物。短狐:指狡猾、短视之人或事物。高明悬的:高远而不切实际的目标。亦非夫:也不是正确的方法或道理。 2. 纷纷魑魅争光者,颇解虚堂息影无 - 魑魅:古代传说中的鬼怪,这里比喻邪恶之人。争光者:竞争光彩的人或事物。颇解:很能领会、理解的意思。虚堂:空旷的房间、空间。息影无:消失得无影无踪。 译文:
【注释】 廿九:即九月九日。古代习俗,重阳日有登高、饮菊花酒等风俗,这里指重阳节的夜晚。四鼓:指子夜时分打四次更鼓,是古人报时的方法。作:起。 冰簟(diàn):冰制的竹席。银床:银色的床上用品。暑:炎热。 萤火:一种昆虫,在夜间发出微弱的光线。堕(guō)高楼:从楼阁上落下。堕,同“堕”,落也。 明河:明亮的银河。向西南泻:银河向西北方流去。泻,通“泻”。 金风:秋风,秋天的风。万斛(hú)
【注释】 绿豆:指绿豆羹。莱菔:萝卜。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饮食清淡和荤腥浓重的两种口味的对比,表达出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首句“憎浓喜淡理谁参”即点题。第二句“舌本荤腥渐不堪”,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由荤腥转为清淡口味的过程。第三句“绿豆冷淘浇白饭”,以绿豆羹来浇饭,暗喻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何如莱菔苦中甘”,则以萝卜的辛辣来比喻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自己虽然生活清贫,但却精神愉快
燕子台上望玉皇顶, 青山堆积着怨恨的人在哪里, 逝水添波海更加深。 这海这山谁记得, 断魂残梦欲相寻?
磨墨 盥漱衣冠只四更,惯将磨墨遣闲情。 不辞漆黑休灯坐,磨出窗间一日明。 注释: - 磨墨:研磨墨汁以书写或绘画。 - 盥漱衣冠:洗漱整理衣冠。 - 四更:深夜的四更时分,即半夜十二点到一点之间。 - 惯:习惯于。 - 遣闲情:打发无聊的情致。 - 漆黑:天色非常黑。 - 休灯:停止照明。 - 磨出窗间:窗外被灯光照亮。 译文: 在深夜四更的时候,我习惯地磨墨写字来打发空闲的时间
固始吴氏家诫卷书后 介寿称觞俗所同,长言劝诫见家风。 人生只有思亲日,莫付良辰乐事中。 注释:在庆祝长寿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喝酒吃饭,这是习俗。但是,吴氏家族却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爱和怀念。他们的家风是崇尚孝道和敬老。然而,人生短暂,只有少数的时间可以思念亲人,而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忙于各种事情。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时光,用来思念亲人,而不是将它们浪费在娱乐的事情上
【注释】 施朱傅粉:指用胭脂和白粉化妆。高林:高大的树林。崇桃:盛开的桃花。龙华花事:指佛教传说中龙华会,是佛祖成道的地方,这里借指佛教圣地。堪寻:值得追寻,值得纪念。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樱花在春天开放时的景象:樱花盛开在高高的树林中,鲜艳的花瓣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绚丽夺目;然而好景不长,樱花盛开不久便遭到大火的焚烧,使得原本美丽的景色变得面目全非,让人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