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词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及诗词背景,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综合赏析。 本诗是诗人在蜀山候客时所写。“自到衰年常懒出”点明自己年老体弱,不愿出门;“终朝何事坐江干”写出了自己终日无所事事,无聊赖的闲适生活。颔联两句以舟为景,写诗人乘舟于蜀山之间,与友人相会的情形
这首诗是诗人在和石学士(可能是王维的字)探讨道家修养的话题。下面是对每个诗句的翻译、注释以及赏析: 1. 镜里丛丛白发新,痴心方且学修真。 译文:镜子里的白发又多了几根,但我的心依然执着于追求修真的道路。 注释:镜里指的是镜子,丛丛表示很多的样子,白发新则说明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头发仍然有很多。痴心表示对修真道路的执着和痴迷。 赏析:诗人通过镜子中的白发来比喻自己对修真道路的追求
招隐何须赋小山,杜门更欲建重关。 采菱歌落云烟外,打麦声来咫尺间。 注释:在山中隐居生活,何必要写小山的诗?闭门谢客,更想要建造重重关卡。 昔日种成松老大,清晨放去鹤飞还。 注释:以前种下的松树长得很大,清晨放走时,仙鹤又回来盘旋。 道人本是心无事,较雨量晴亦不闲。 注释:修道的人本就心无杂念,无论下雨还是晴天,他也不会感到厌烦。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结合诗歌进行整体把握,然后分析每一句的意象及作用,最后分析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题干为“赏析”,要求考生先输出诗的内容,再输出译文,然后是注释和赏析。本题中第一句“宝轮矗矗倚天高”中的“宝轮”指的是佛经,佛教经典;第二句“拾级相从岂惮劳”中的“相从”指相互陪伴。第三句“东望风烟连鲁国”中的“鲁国”指的是春秋时期的鲁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方”、“寻”、投辖、环”、“渐”“破”。 【答案】 远上方山更土山,寻春选胜送君还。故人情重思投辖,明主恩深见赐环。车骑渐分斜照里,旌旗犹在万松间。利名自古谁能脱,今日输君破一关。(注释:离方山去往更远的地方,又到土山;春天来到这地方
【注释】 登鸡鸣塔次白岩二首其一:登上鸡鸣山的佛塔 浮屠:梵语译音,指寺庙。高倚:高耸。石头城: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慈恩寺:即南禅院,位于南京秦淮河北岸的狮子山上,相传为南朝梁天监年间所建,唐宋时期名重一时。 咿喔:形容鸡啼声,也泛指鸡鸣。 半壁斜阳弄晚晴:夕阳从半边天空中洒下余晖。 碧云深处有人声:碧云深处,意谓高处,有人家的声音。 【赏析】 这首七律描写了诗人登临鸡鸣塔时的所见所闻
诗句: 1. 十年前赏旧花栏,幸喜重来得饱看。 2. 谩插藩篱防折损,欲留富贵补酸寒。 3. 竹笼无藉青丝菜,画省应怜紫玉盘。 4. 明日花前须尽醉,一番风雨一凋残。 译文: 十年前我曾在旧时的花栏中欣赏过牡丹,今日再次来到此处,有幸能够再次饱览。 虽然只是随意地将花朵插入栅栏以防损伤,但我仍想留下这些富贵之物以补偿我的贫穷和寒冷。 竹子笼子里没有多余的食物,只能食用青丝菜
这首诗《和鹅湖留别韵》,作者吴俨,是明代诗人。诗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深情,也透露出作者自身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昨夜雨声先作寒 - 昨夜:时间的设定指向了某个特定的夜晚,可能是在朋友告别之前的一个宁静之夜,雨声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友人与自己情感的桥梁。 - 雨声:自然界的声音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的情感。在这里,雨声可能象征着某种凄凉或萧瑟的氛围
诗句原文: 每读新诗意戄如,虹光连夜贯吾庐。 译文: 每当我阅读新的诗歌,仿佛看到天上的彩虹贯穿了我的家,照亮了我的内心。 注释: 1. 戄如:指诗歌的韵律和音调。 2. 虹光:这里比喻诗歌的美妙和美丽。 3. 连夜:强调诗歌给人带来的强烈影响。 4. 吾庐:我的住所,此处借指自己的家。 5. 海内何人有定居:意为在四海之内,还有谁能真正地安定下来? 6. 三尺: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
【注释】 珍重:珍贵,爱惜。名花:指牡丹。曲栏:栏杆曲折。载酒:指饮酒。惆怅(chàng tǎnɡ):因失意、愁闷而心神不宁或悲伤。鸾凰:传说中的神禽。欲下:像要落下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牡丹的诗。首句“珍重名花置曲栏”写诗人在牡丹盛开的时候,特意把牡丹放在曲廊栏杆上欣赏。第二句“百年能得几回看”说人活了百年,难得有几次这样好的机会来欣赏牡丹的。“百年”和“几回”两个数字一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