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岳祥
注释: 1. 篆畦今夜月,先暝启黄昏。 - 篆畦(zhuàn qí):古代的一种方形的田地,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 暝(míng):昏暗,天色变暗。 - 启黄昏:开始黄昏的时候,即傍晚时分。 2. 狐叫青峰径,僧归白石源。 - 青峰径:青翠的山峦之间的小径。 - 白石源:白色的石头形成的源头。 3. 分灯三户市,打鼓七郎村。 - 分灯:分开照明。 - 三户市
秋晚随意行涧上,值老农问劳去年避乱时事。 书在心犹在,时艰变易衰。 白云山半寺,红叶水西祠。 农老言多善,乌驯噪总慈。 谁于千载后,见我苦吟时。 我将详细解释每一句诗句的含义以及其背后的象征和历史背景: 1. “秋晚随意行涧上”:这句描述了诗人在秋天的傍晚,随意行走在涧上的情景。这里的“秋晚”指的是秋季的傍晚时分,而“随意行”表达了诗人轻松自在的心情。涧上可能指的是山谷中的小溪或河流
诗句释义 - 初八夜遭绿林之祸因纪其事: 描述的是诗人在遭遇绿林之祸时,为了纪念这件事而创作诗歌。 - 夫子赋归与,田园欲把锄: "夫子"指的是诗人自己,"赋归与"是说诗人决定放弃仕途,回归田野生活。"田园欲把锄"意味着准备开始耕种。 - 春风吹故国,流水绕通衢: 春天的风带来了故乡的气息,而流水则绕过了城市的道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 螮蝀吞沧海,蟾蜍食太虚:
物化 扰扰孰分形,纷纷谁与明。 【注释】: 扰扰:纷乱,杂乱。 分形:分开各自的形状。 纷纷:形容众多或杂乱。 谁与明:指没有人能分辨出它们的形状。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形态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万物的观察与感受。诗人用“扰扰”来形容世界的纷乱与无序,然后用“分形”和“纷纷”来描绘那些形态各异、数量众多的生物。这些生物在诗人眼中,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注释】 初:第一;初食:刚吃到。栗,栗子,是秋天的果品。 新凉:秋日天气凉爽。喜见:很高兴看到。物色:指颜色。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之节,因在金秋季节,故称重阳。 兔子成毫紫,鹅儿脱壳黄:用“兔”和“鹅”代指栗子,形容栗子的颜色。兔(兔)子毛茸茸,像细长的毫毛;剥开皮后露出的栗子肉呈淡紫色,所以称为“兔”(毛)成毫(色)。 鹅(鹅)儿:鹅。脱壳:从蛋壳中取出。蛋黄呈黄色
《游天王寺》 客子倦行役,闲寻古刹林。 双岩来势尽,汇水去声沈。 经社千人会,然灯七佛深。 松行喧万籁,僧定不知音。 注释: 1. 客子:指诗人自己。倦行役:厌倦了长途跋涉的劳顿。 2. 闲寻:闲适地寻找。古刹:古寺庙。 3. 双岩:指两座山峰并排而立,如双岩并列。来势尽: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4. 汇水:汇合的水,指山间溪流。去声沈:水流的声音低沉、悠远。 5. 经社:泛指寺庙中的僧侣
冬旱井泉竭,霜清天宇空。 注释:冬季干旱导致井水枯竭,天空显得格外空旷和寒冷。 赏析:开篇两句描绘了冬日景象,通过“井泉竭”形容天气的干燥,而“霜清天宇空”则进一步突出了一种空旷、寂寥的感觉。诗人通过这两句,为整首诗定下了沉静肃穆的基调。 惊心严戍马,极目览征鸿。 注释:心中惊骇于边疆紧张的局势,放眼远望,只见大雁南飞。 赏析:这里的“严戍马”指的是边防上的警戒状态,显示出边境的紧张氛围
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解释: 1. 倚徙白头杖,哀伤赤子兵:诗人通过描述自己依靠拐杖行走,以及看到战争中的儿童士兵,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对无辜生命的同情。 2. 斜封今不用,直指近方行:这里可能指的是军事策略中的“斜击”和“直指”,意味着在战斗中采取迂回或直接的策略。 3. 商鞅何妨徇,桑羊尽可烹: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家,以严明的法治和军事改革而著称;桑羊则是一种古代的祭祀用肉
樵童献海棠,岁月情难改 樵童自故园来献海棠因赋二章 只道娇春日,谁知战朔风。 轻霜去人远,爱景入枝红。 依旧风情在,难将艳冶同。 年年摇落后,来恼白头翁。 注释: 1. "只道娇春日":初时以为春天是温柔美好的,未曾想到会有寒风的侵袭。 2. "谁知战朔风":没想到冬天的寒风如此凶猛,如同战场上的战士。 3. "轻霜去人远":微霜降临,使得景色愈发显得遥远。 4. "爱景入枝红"
三月六日黄雾四塞涉三日不散 木叶屋瓦积尘皆泥粉因记所见 注释:三月的六日,黄雾弥漫,覆盖了四周,持续了三天还没有散去。因为看到这样的情景,所以写下这首诗来记录。 故国乌头白,太空鸡子黄 注释:家乡的土地已经变得荒芜,像乌鸦一样一片苍老;而天外的星星却是如此明亮,如同鸡蛋一般金黄。 蒲茸千顷麦,筠粉万株桑 注释:大片的芦苇丛生,一望无际,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而成千上万的小麦田中,长满了嫩绿的麦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