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孙贻
【注释】 选茵:铺陈草席。披秀草:指在草地上铺陈新绿的秀草作为卧具。拜石:指以石块为座。酹(lèi雷):斟酒于地而祝祷。云瘦人相侣:指鹤影与天空中的白云一样纤细,与人相伴。山幽月有家:指山峰幽深,月亮仿佛是它的家。画:指山林景色如画。澹(dàndan旦)客冷于霞:指淡雅的客人比彩霞更凉爽。默坐危亭上:指静静地坐在险峻的亭台上。高蝉:指蝉声清越入耳。 【赏析】 这首七律是一首山水小诗
【注释】卧湖舫:在湖上搭设的船。 买舫:购买一只小船。 泊:停泊。 深更:深夜。 山云:指湖中山峰上的云雾。浓淡:深浅、明暗。画:形容山色如画。林籁:山林中的鸟鸣声。夏秋泉:夏天和秋天时泉水的声音。 添离思:增加思念故乡之情。 翻因:反而因此。 静酒禅:饮酒时的沉思。 披蓑蓬顶望:穿上蓑衣,站在船头向天边眺望。 米家船:米芾的书法风格,以行笔快慢、粗细、轻重变化无穷著称,被后人称为“米颠”。
渐觉林无暑,相忘是冷泉。 清如秋以上,凉近雨之前。 瘦石花持戒,空潭鱼入禅。 我来松十里,至此更翛然。 【注释】:渐:逐渐。 无:没有。 相忘:忘记。 清如秋:清凉如秋天的泉水。 上:上面。 前:前面。 花:花朵。 戒:约束。 空潭:空荡的水潭。 鱼:鱼。 入禅:进入禅意。 翛然:洒脱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初夏的一个清晨,来到冷泉亭,只见周围林木茂盛,郁郁葱葱;亭外溪流潺潺
柳洲亭同查大王望晚眺 良朋似山水,晤对胜林园。携手同登眺,深情一静喧。 【注释】良朋:好朋友。晤对:会面。晤对胜林园,形容朋友之间相见甚欢,如同在林园中一样愉快。握手登高远望,心情舒畅,可以忘却世俗的喧嚣。 游人纷唤渡,余意自忘言。 【注释】游人纷唤渡,形容诗人听到游人纷纷呼唤渡河的声音。余意自忘言,意思是说,诗人自己的心情已经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忘记了世俗的语言和言语。 月上柳条暗
【译文】: 湖面上的晨雾刚刚散去,山色显得宁静而空明。 稀疏地敲响的法鼓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远处的群峰连绵不绝。 堤岸上柳树在微风中摇曳,雨后的阳光使万物焕然一新。 坐在这幽静之地,我感受到人世的喧嚣与这宁静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释】: 1. 湖晓:早晨从湖面看天,因为雾气的原因看起来天空一片朦胧。 2. 始知湖自静:作者在晨雾中突然发现湖面如此宁静,之前并没有意识到。 3.
《冷泉亭二首其二》这首诗,由明朝的文人彭孙贻所作。下面将逐句释义: - “白日虚亭上”:在白天,亭子显得虚无缥缈,仿佛与天空相连。 - “深松古寺间”:在松林深处,古寺若隐若现。 - “地幽生美草”:因为地势幽静,所以生长着美丽的花草。 - “人暇在秋山”:人们闲暇时,常去秋山游玩。 - “饷茗䒱云熟”:享用着煮好的茶水,仿佛云雾缭绕。 - “携泉荡月还”:带着泉水,让它荡漾在月光下
【注释】 宗镜堂:即镜湖寺,在杭州西湖西南岸。 翏翏(hán hàn):形容声势浩大的样子。人语:僧人的话。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绝诗,描绘了一幅幽静淡远的江南水墨画卷。全诗意境清雅恬淡,情调闲远超拔,语言质朴含蓄,是一首富有禅理意蕴的作品。 首联“竹柏引人坐,萧条风满林”,诗人以竹柏为题,写山中之景。诗人入座后,只见一片萧疏的景象,风声吹得竹林飒飒作响,树木也瑟瑟发抖。诗人用“竹柏”
【注释】 西泠桥月:西泠桥在浙江杭州市西湖,因桥上多古树,风景秀丽,故有西泠之称。 苏公堤:即苏堤,位于杭州西湖之上,长3.85公里。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修建,后人称之为苏公堤。 入水寒清绮:入水,指月光映照水面。青绮,青翠美丽的绸罗。 能来人必远:意谓月亮高悬,人来人往,但月亮似乎并不关心人间事。 深坐意逾醒:意思是说,坐在月下的诗人,心中所思,反而更加明晰、清醒。 明:明亮、明朗;宵:夜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浩淼光千顷,虚亭夜气亲”,写景;颔联“水云萦去雁,渔火送归人”写人,由近及远,由实入虚;颈联“得月吟怀㢠,无言啸旨真”写诗人的情怀,尾联“清寒宁不畏,难再此闲身”。 【答案】 夜至望湖亭①浩淼光千顷②虚亭③夜气亲④水⑤云⑥萦⑦去雁⑧渔⑨火⑩人⑪㢠⑫清寒⑬宁不畏⑭
永明寿禅师塔的首级 其二 幽静的山涧已经走了,只剩下一座青松镇守。 鸟儿在树间飞翔,发出清脆的叫声。 水面清澈透明,倒映着天空的景色。 曹溪宗派流传下来,崖壁上的泉水如珠子一般流淌。 赏析:这首诗是描述永明寿禅师塔首级的诗,描绘了塔首周围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诗人通过观察和想象,将塔首周围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首句“幽涧经行尽,惟山镇曰青”描绘了作者行走在山涧中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