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孙贻
注释:露水白净,已经到来的良夜,清光在何处都显得很多。谁家秋思寒冷,辜负了明月皎洁照人。山远产生空灵的声音,天清皎洁如白色波涛。怀念的人君不见,无奈这中秋之夜如此寂寞。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抒发,将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首句“露白竟良夜”,直接点出时间是夜晚,而且还是白色的露水,为下文的描写打下了基础。第二句“清光几处多”
【注释】 丈室:寺院。修真:修炼道术以养生,这里指修道。竹窗二首其一:第一首诗。 千秋选佛场:在佛教中,“千秋”是指极长的岁月,这里用来形容佛门选择弟子的场所极为神圣和漫长。选佛场:指佛教徒参加法会或受戒的地方。 传心:传授心法。只履:僧鞋,和尚的鞋子。 行脚:游方说法。这里指和尚四处云游讲经布道。绳床:即绳床,古代一种用绳索作床围的床。这里指和尚的卧具,即草铺。 慈篁:竹子名。老:年岁已高
梵村,一个宁静的佛教村落。 1. 梵村江路冷,山色已迎人:在寒冷的江路上行走,但看到美丽的山水景色时,心情变得愉快。 2. 虎避僧担笠,樵随犊负薪:老虎因为僧人戴斗笠而避开,樵夫跟着小牛背负柴火。 3. 浙潮占月长,吴稻碓秋新:浙江潮汐与月亮的长度有关,而吴地的稻谷被秋风吹动,呈现出新的景象。 4. 到此忘名利,何须浣俗尘:在这里生活,可以忘却名利,无需洗涤世俗尘埃。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西湖夜晚的美景。 第一句“湖山与明月,此夕两悠悠”描述了湖山与明月在夜色中相互映衬的景象,展现了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第二句“何处高楼笛,其如独客舟”表达了诗人在高楼中听到笛声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作为独客舟的孤独。 第三句“夜寒人语静,露冷叶飞稠”描绘了夜深人静、露水寒冷、树叶纷飞的秋夜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凄凉的气氛。 第四句“万顷烟波上
注释:在清澈的湖面上泛舟,靠近水亭。天空横卧着,河面的倒影洁白如银,山峦洗过月光,显得格外青翠。夜幕降临时,宿鹭惊起,渔火闪烁,远山的灯火隐没在黑暗中,洞箫的声音无法吹响,冷风吹来,使人感到阴森恐怖。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以“击汰”、“维舟”等动作描写出湖上月夜泛舟的情境,以天横河影白、山洗露华青等形象描绘了湖上夜色的美丽景色。全诗语言朴素,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此题为鉴赏诗句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赏析作者写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分析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考生需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进行分析。 本题中,第一句:“夙昔怀栖遁,寻真惬素风”。宿昔:过去;夙昔:早晚
【注释】 万壑千峰里:形容山中沟壑纵横,山峰重叠。 孤吟杳霭间:孤独地吟咏在幽深的云雾之中。 三竺径:指通往灵隐寺的三条路。 天接五云山:形容山峰与天空相接,仿佛天上的云朵飘落在山上。 虺(kui)潜伏:虺蛇潜伏,比喻隐藏不露的才德。 蟠鳞:指龙盘曲于岩石之上。 箨(tuò):竹皮。 相忘是行脚:忘记了归途,只顾一路行走,即漫游。 啸咏:吟咏,歌唱。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作者用简洁的四句诗
【注释】 云栖山:在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寺:指灵隐寺,建于东晋。 策杖:拄着拐杖,古代文人游山时常用。盘纡:盘旋曲折。古村:指云居山顶的村庄。 抱子:抱卵。抱子为鱼产卵期,此时鱼卵已孵出小鱼。 秋雨:即初秋之雨,此时稻谷已熟,故云“秋雨稻生孙”。 路断:指山路被落叶堵塞。寻:寻找。钟声:寺院中敲钟报时的声音。验草痕:指用踩在脚下的落叶的痕迹来辨别道路。 林深:树林幽深。忘:忽略。薄暝欲黄昏
【注释】云栖山: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北,为灵隐寺后山。翠微:青翠的山色。松䶉:一种小鸟,形状类似雀而略大,翅膀短小,嘴长,善于鸣叫。笠:斗笠。银杏:又称白果,一种树名,其种子可以入药。蛰笋:冬眠的竹笋。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云栖山景色的七律诗。首联写诗人初入云栖山时,只见层层叠叠的山林之中,云雾缭绕,山峰隐约可辨。颔联写山上的松树和柏树繁茂葱郁,而诗人则头戴斗笠,脚踏青草
【注释】 上士:指隐士。幽栖,隐居。莲峰:指云栖山顶的莲华峰。类削成:如同被刀削去一样。唯:只有,唯有。竹径:用竹子编成的小路。危亭:高亭,亭子。转:回荡。花开:指花开花落。小院:小的庭院。悠悠:悠远的样子。行役:在外奔波劳碌。 【赏析】 此诗是作者隐居云栖山时所作。 前四句写山中景色。首句写山之静,山势峻峭,如被刀削一般;次句写山之色,山色青翠,如莲般娇美;第三句写山之音,山间流水声声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