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孙贻
【注释】 大湖堰:在浙江桐庐县。澉望:水名。在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山行:登山行走。仲木:作者的朋友,名不详。 【译文】 野树晴时合拢,轻阴暗处又开放。 万山中井口隐没,大海上楼台高张。 先哲高尚的风范尚在,穷交旧友再次来访。 凄凉故人住过的宅院,我驻马徘徊不忍离去。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2),作者与好友仲木同游大湖堰,登澉望,有感而发,即兴赋诗。全诗以“山行”为线索,描绘了山水之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特别是要注重提示语中的“关键词”的提示作用,结合题目要求分析概括。“和南青和尚宿秦山樵公文室”“和南青和尚宿秦山樵公文室”,意思是说:我与南青和尚一起在秦山樵公的书斋里住宿。“乘兴此登山,云中共掩关”,“乘兴此登山,云中共掩关”,意思是说:我趁着兴致登上了这座山峰,云雾缭绕之中,我们一同关闭了山门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浮山工人十笏居 - 描述一个在浮山上工作的工人,他的居所只有十笏的空间。这里的“笏”是指古代官员使用的木制手板,这里用来形容空间狭小。 2. 野衲贫何似 - 描述这个人穿着简陋的和尚衣服,显得贫穷,如同野衲一般。 3. 诛茅仅盖头 - 形容这个人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只有一把草帽大小的空间可以遮头。 4. 邻蔬园菜甲 - 描述周围有一片菜园子,种植的是蔬菜。 5.
【注释】 《自大湖堰山行入澉望湖上诸山因怀故友仲木其一》:人事悲非昔,风光减旧年。草肥连日雨,春尽落花天。 惜逝怀良友,忧生羡列仙。尚扶双眼在,携病看云泉。 译文: 人事的变迁让我不禁感慨,与往昔相比已大相径庭。风景也变得萧条不再如往昔那样美好了。连日的阴雨让大地显得格外湿润。春天即将过去,花朵凋零在天空之中。惋惜逝去的时光,怀念着好的朋友,羡慕那些长生不死的仙人。虽然我双眼已经衰老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首联点出禅意;颔联写禅境,表现作者游山访佛的心境;颈联写僧徒的修行生活;尾联写送目远眺,抒发诗人的感慨和情怀。 【答案】 译文:千松长老因为生病不能相见,禅心何处可觅,山色日当窗。为问诸仁者,谁参大法幢?山猿助孤啸,残月下高舂。 青天一鸟双。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拜访千松长老时所作。千松长老因病未能见晤,而诗人却兴致勃勃地登临高峰游览,以表达其对佛教的敬仰之情
注释:和南公游积善庵时所作,昔湛然密云二老曾托迹庵中各数年。 当年闻二老,息影此枯桐。 昔日诛茆处,依然苦竹丛。 飞花自无着,空海日冥蒙。 问取西来意,寻源路不穷。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南公游览积善庵时的即兴之作。首联回忆当年两位隐士曾经在此地隐居过;颔联写当年两位隐士曾经在此地诛茅为庐的情景,以及如今仍然郁郁苍苍的苦竹丛。颈联写飞花飘落,没有落点,天空一片朦胧;尾联询问二位隐士出家的目的
禾人陈镛能诗流寓海上舌耕糊口贫落不自得乞言于余无以慰之赠诗二首·其一,子不得志,栖栖隐市南;佣书耻班尉,乞食笑陶潜;遇我劳题凤,何人解脱骖;泥涂应所贱,涸辙故宜甘。此诗表达了诗人在海上漂泊生活贫困潦倒的心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之子不得志,栖栖隐市南:这里的“之子”指诗人自己,表达的是诗人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或理想。诗人选择了隐退,隐居在城市的南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通读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筛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此题要求赏析诗句大意及内容,答题时注意分清层次,逐层分析。本题中,“两湖云树合”一句中的“湖”指太湖;“何处不苍茫”意为:哪里不是一片茫茫的景象呢?这句的意思是说太湖周围的山色多么辽阔啊!“白苎人烟冷”中的“苎”是古代的一种布帛,“白苎”指白色的布
【注释】 送宗弟达之还南谯二首:这是一首送行诗,作者送别宗弟达之回故乡。 回首南谯里:回到故地的南谯。 当时:当时候,当地方。 英雄多佐命:许多英雄都是辅助君王建立大业的人。佐命,辅佐帝王,建立大业。 带砺念先皇:带在身上磨擦,想到先皇。意思是说,自己为皇帝尽忠报国,是像古代贤臣一样,时刻想着先皇。 别路过牛首:离开时路过牛头山。 离情恨雁行:离别时的伤感之情和思念就像鸿雁一样排成一行向南飞去。
【注释】芳草:指送别的道路。萋萋:形容草木茂盛,比喻离别的情意。秦海:泛指中原大地。客路:旅途上。白苎:白色粗麻布制成的衣服。变夏云:指时序更替和气候的变化。临岐:在岔路口分手。惜离群:珍惜同伴。 【赏析】这是一首写别情的诗。首句“芳草”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是诗人在春末夏初时送别弟弟的。次句以“一送君”领起四句,直抒别情。第三句“乡心”承上启下,由送别写到思念故乡